专家观点丨中国农业品牌建设的五项基本突破
导语
自2023年底,由我院胡晓云院长主笔的《品牌言说》一书出版以来,引发了政府,学术界,以及三农领域朋友们的广泛关注。大家纷纷认为:在农业品牌成为乡村振兴重要抓手的当下,这本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案例的著作,像春雨一样来的及时!
鉴于此,本学期开始,除了借助书籍渠道,我们网站开辟专题频道,使得这些真知灼见更广泛的传播到更多读者的眼前。3月份,我们结合茶季这个时间段,抽取了《品牌言说》一书中关于茶产业品牌方面的文章,形成“新茶季专题”进行发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4月份到6月份三个月,我们将继续把《品牌言说》其他内容编辑成推文,以飨读者。
这些文章跨度很长,前后有近10年,内容涉及也非常广泛,涵盖了农业品牌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凝聚了胡晓云院长领衔的团队的心血。期待这些文章的再交流,如春风化雨,能够滋润中国农业品牌的持续成长!
2024年4月1日
中国农业品牌建设的
五项基本突破
当前,中国农业品牌建设,需要根据农业产业特别是中国农业的特殊性,实现五个基本突破:
一、打破单一的工业思维局限,遵循农业产业特征,创建区域公用品牌与企业(产品)品牌互动共赢模式。
农业产业,特别是中国农业产业的区域化特征显著,组织化程度较弱,应当打破单一的工业思维局限,针对并遵循中国农业产业特征,借助区域整合力量、区域联动价值,创造区域公用品牌与企业(产品)品牌互动共赢的模式。
二、打破机械的行政区划疆界,遵循农产品生长特征和区域文脉特征,创建跨区域、集聚共性特征的强势品牌。
以往,中国农业的品牌建设,多以县域及以下区域为基本范畴,机械实施“一县一品”、“一村一品”,造成了如今品牌多而杂、小且乱的局面。应当根据农产品的生长特性,区域文脉特征,打破机械的以“村”、“乡”、“县”为区域范畴的行政划分习惯,集聚农业地理文化共性、优势产业带资源,创造跨区域、集聚效应的强势品牌。
三、打破唯规模量化模式,遵循生态链原则,创建强弱、大小、虚实、功能互补共赢的科学品牌生态系统。
以往,市场上更多的是着眼于龙头企业的老大定位,未来,当正视品牌消费、互联网消费中“去中心化”的多元个性消费趋势,遵循生态链原则,立足资源禀赋,建设可持续的品牌生态系统,形成有机、有效、互补共赢的品牌生态链。
四、打破农业第一产业的传统定位,遵循产业链互动原则,使农业真正成为区域经济的原生动力,使农业品牌成为国家品牌与产业联动的支柱体系。
农耕文化,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原生文化;农业产业,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原生产业。农耕文化是现代文明的母亲,农业产业是现代产业的父亲,其所具有的原生动力、原生价值,是现代文明、现代产业的原生基因。不拘泥、不限制,打破对农业产业的传统定位,遵循产业链互动原则,通过品牌战略,激发区域经济的原生动力,使农业品牌真正成为国家品牌与产业联动的自主体系。
五、打破农业产业的传统交流格局,遵循品牌传播原则,以现代品牌的方式进入消费市场,赢得消费者心智。
传统农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生存方式与交流模式,与当代的传播环境、沟通需求已然格格不入。应当打破传统的交流格局,遵循品牌传播原则,借助现代元素与现代技术,利用符号传播、文脉传播、场景体验传播、媒体互联传播、消费体验传播等,扩大品牌知名度、提升品牌好感度、增强品牌互动性,让农业及其品牌真正走进消费者心里。
备注:本文首发于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官网“农业品牌研究网”,后被刊发于《中国乡村发现》杂志201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