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乡村建设促进会举办“文化挖掘如何赋能乡村产业发展沙龙”
长期以来,乡村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文化挖掘,但最后,只是把文化从书本里、历史里找寻出来,锁进另一个更大的保险箱,与乡村产业发展毫不相干。面对这一现象,有识之士忧心忡忡,试图找到两者之间相互结合的规律。7月5日,由浙江省乡村建设促进会举办的“文化挖掘如何赋能乡村产业发展沙龙”在上虞大善小坞村举行。
参加沙龙的有促进会会长蒋文龙,以及有关专家台湾专家吕绍麒、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闯、芒种乡村运营负责人庄庆超、省文旅厅处长李剑锋、上虞农业农村局局长任中华、浙江立尚文化董事长劳立江等。
大善小坞是越窑青瓷的发源地,拥有凤凰山遗址考古公园、瓷源文化小镇和千亩荷塘等多张“金名片”。劳立江董事长首先围绕沙龙主题,从大善小坞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自己对多个村落运营的心得认为,要研究分析年轻人的消费习惯、购物渠道,要利用直播等先进的营销技术手段,要进行文化创意实现价值的变现和溢价。只有将文化和产业相结合,形成了品牌,才能破解文化变现难题。
劳立江董事长
促进会蒋文龙会长认为,可以通过三个层面,发挥文化作用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一是将地域文化植入品牌形象构建中,如品牌命名、LOGO设计、传播口号、形象海报等。如坝头山村“陆游的乡村世界”、大善小坞的“行走在青瓷的故乡”、祝温村“稻花香里忆童年”;二是在产品设计中结合地域文化,如甘肃环县的范公烤全羊,就将范仲淹戍边的历史文化和环县羊产业紧密结合,形成与众不同方品牌产品;三是利用历史文化,在场景构建中进行品牌传播,如大佛龙井,就请僧人们演出了诗僧支盾歌咏新昌茶叶的故事,有历史,有文化,有故事,有人物,生动可感。
促进会蒋文龙会长
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闯认为,从品牌的思维方式上看待文化赋能乡村产业,必须厘清文化的特性、当前乡村消费的语境和消费需求。他指出,文化不同于物质的产品,它是体验品,必须以产品为载体,才能为商品提供附加值,创造品牌溢价,否则农产品始终停留在无品牌化的产品竞争层面,难以产生高效益。李闯也强调,当我们谈到文化赋能乡村产业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古典文化、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通俗文化等不同文化形态的差异,特别是当前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青年人的亚文化特征。
台湾专家吕绍麒参观后有感而发:从泥土到青瓷的脱胎换骨,是中華文明留下的精彩绝伦。青是山水之色,也是江南之色,更是青瓷之色,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简约、优雅、莹润的質感,千百年來,今世人為之倾倒。所以建议拔高一个高度来提出,世界的形状~陶藝作为社会新动能的一个主题论坛,清韻流动~世界青瓷的诞生与发展等论坛让更多的观众及世界关注大善小坞这个地方是青瓷的故乡。
台湾专家吕绍麒
芒种乡村运营负责人庄庆超认为,当下很多乡村将自身文化做了很好的挖掘,并通过系列场景进行了还原,但是文化挖掘容易陷入一种局限性,做到了深度,但失了温度。文化要赋能产业发展,需要和消费者建立情感上的链接,要与消费者情感共鸣,形成情绪触动。文化自信不能变成“文化自嗨”、沉浸在自我感动中,这样就与市场和消费者割裂了,无法形成赋能。所以,乡村在文化挖掘中不仅要做到场景的还原,还要做到情感的还原。
李剑锋处长针对沙龙议题尖锐指出,绍兴文化为什么那么沉重?文化一旦被枷锁锁住了,就不好玩,就不能吸引年轻消费者。问题的根本,不在于缺少文化,而是缺少表现方式。为什么连续剧“觉醒”、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等大受欢迎,是因为找到了同频共振的价值取向。因此,我们不能教条主义,不能一开口就是教育,而首先要考虑消费者的需求,一切从消费者出发。
李剑锋处长
杭科院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吴侃侃、吉姆蕨农场负责人周郭赟超、立尚文化副总经理刘钊林等也先后做了精彩发言。
(从左至右)庄庆超、李闯、朱跃武、吕绍麒
活动由促进会副秘书长朱跃武主持。活动期间,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和浙江立尚文化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签订战略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