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土特产”大有可为

来源:中国农村科技 作者:黄圣男 更新时间:2024-07-10

640.png

陕西袁家村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文中强调,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说起“土特产”,大家都不陌生,茂名荔枝、赣南脐橙、洛川苹果、丹东草莓……每个人都能如“报菜名”般流畅地举出些例子,对乡村“土特产”都各有见解。

PART 01

何为乡村“土特产”?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错综复杂,生态类型多样,从南海之滨到白山黑水,从江南水乡到黄土高原,各地不同的气候、土壤、水源形成了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同时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域乡土文化资源,孕育了大量具有“土”的基础和“特”的优势的乡村“土特产”,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丰富的价值内涵。

那么,到底什么是乡村“土特产”呢?

综合农业农村部相关文件界定和学界研究成果,本文认为,乡村“土特产”是指来源于特定区域,依据当地气候、土壤、水质、历史人文传统、技术、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特色所生产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浓厚乡土气息的小众类、多样性产品;在一定范围内,“土特产”以其自身的独特性和质量保证了其享有声名,并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出产地代表性的信誉标志,包括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加工、特色手工等,是农特产品及加工产品中已经形成品牌的产品。

具体来看,“土”讲的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即由不同的地理、气候、土壤及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造就的乡村特定优势资源,既包括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地方特色民俗文化、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以及红色资源等。如延安的红色文化资源、陕西袁家村的关中民俗文化、浙江莫干山的自然生态风光等。

“特”讲的是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即反映地域独特性,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产品或服务,重点在于突出差异,实现错位发展。如福建闽南小吃蚵仔煎、安徽太和板面、浙江杭州龙井茶等。

“产”讲的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即因地制宜选择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打造全产业链链条,促进三产融合,形成产业集群。如眉山东坡泡菜已占据四川省泡菜市场的半壁江山、全国市场的三分之一,形成了“中国泡菜看四川,四川泡菜看眉山”的发展格局。广东省发布“荔十条”,打好产业、市场、科技、文化“四张牌”,推动广东岭南荔枝产业集群建设。


640 (1).png 

贵州毕节苗绣

PART 02

如何做好“土特产”文章?

《齐民要术》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做好“土特产”文章,关键是要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在“土”字上谋出路,在“特”字上求不同,在“产”字上下功夫。

念好“土”字诀

不同的自然禀赋和资源条件,孕育了独特的物产,这是“土特产”的自然之根;地域标识、生产(加工)方法等则渗透着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这是“土特产”的文化之根。

从福建武夷山的茶到贵州毕节的苗绣,从陕西洛川苹果到山东烟台大樱桃,都是独特乡土资源孕育的地域产品。关键是要适应市场消费结构升级变化,开发特色地域、特殊品种等特色产品,以特性和品质赢得市场。

如重庆涪陵榨菜适应消费者对营养健康的关注需求,适时推出减盐超30%的轻盐榨菜系列产品,刚上市一个多月销量突破2亿包。采用新的技术条件,用好新的营销手段,以信息技术打造供应链,借助“互联网+”让更多的“土特产”出村进城,2023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5870.3亿元。

打开视野用好当地资源,注重开发农业产业新功能、农村生态新价值,提升品质价值、生态价值和人文价值。福建武夷山立足乌龙茶、红茶发源地和万里茶道起点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注重茶文化开发,将茶文化深度融入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打造茶径远足、茶汤温泉、相声茶馆、围炉煮茶等旅游体验项目。2023年,武夷山市茶叶全产业链产值达13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的近五成来自茶叶。

打好“特”字牌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既要扎根本地,找准最能体现地域特点、当地风情的产品产业,又要“跳出本地看本地”,明晰自身优势,找准着力点。既深挖地域生态和文化价值,又避免同质化竞争,在提升品质、打造品牌上下功夫,谋求差异发展,打造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可、能形成竞争优势的特色。

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柳州螺蛳粉生产集聚区考察时强调,发展产业一定要有特色。螺蛳粉就是特色,抓住了大家的胃,做成了舌尖上的产业。广西柳州螺蛳粉原本是当地的特色美食小吃,因其汤料加入螺蛳熬制而得名。

柳州强化“工业化思维”,将螺蛳粉小吃从现煮堂食转变为袋装速食,让原先不易储运的螺蛳粉走向全国、出口海外,并成为“网红美食”,2023年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年销售收入达669.9亿元。

正是立足当地乡土小吃这一地域文化开发而来,一碗小米粉成就了一个大产业。

唱好“产”字歌

一棵荔枝树、一个荔枝园,除了种树、养果、收获,还有分拣、包装、物流、销售、电商等环节。

提高“土特产”价值,要进一步增强农业产业链建设,在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等主要环节发力,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如重庆潼南注重科技创新和产业提质升级,将柠檬的果皮、果肉、果核“吃干榨净”,通过洗果、冷磨、榨汁、精油提取、黄酮提取等多种工序,从一颗柠檬的油囊、外皮层、中皮层、果肉和果核里提取加工出柠檬精油、柠檬烯、柠檬汁、果胶等多种高附加值产物,研发柠檬产品5大类350余种,实现对柠檬的100%加工利用,使柠檬综合产值提高10倍以上。

此外,做好“土特产”文章要强化知名品牌培育,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要求,加快制修订乡土品牌标准、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标准和农村新业态标准,以质量信誉为基础,重点推进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等品牌培育建设,创响一批乡村特色知名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力。

其中,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关键是要强化品种品质管理,明确生产地域范围,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开发地域特色突出、功能属性独特的区域公用品牌,并加强品牌的授权管理,避免“搭便车”现象发生。

企业品牌培育关键是要注重品牌文化内涵建设,引导新型农业主体将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等注入品牌,如湖北鹤峰源汁蜜蜂业核心是突出其原蜜产品特征和企业精英理念。

产品品牌培育关键是要传承乡村文化根脉,强化乡土品牌建设,打造“土里土气土特产、原汁原味原生态”,打响“珍稀牌”“工艺牌”“文化牌”,使乡土品牌成为通向市场的“身份证”“通行证”。

PART 03

乡村“土特产”发展实效

近年来,各地高度重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充分挖掘自身地域环境优势,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的突破口,积极整合资源力量,念好“土”字诀,打好“特”字牌,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县一业”,很多“土特产”成了名副其实的大产业。

农业农村部会同财政部设立了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项目,旨在集聚优势资源,打造“一村一品”微型经济圈、农业产业强镇小型经济圈、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型经济圈、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大型经济圈,构建乡村产业“圈”状发展格局,推进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产业看,2023年农业农村部支持各地新建40个、续建51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全国累计建设18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全产业链产值超过4.6万亿元,辐射带动1000多万户农民。

创建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累计支持建设303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支持新建200个农业产业强镇,认定奖补184个农业产业强镇,累计支持建设1511个农业产业强镇。培育乡村特色产业专业村镇4068个,实现总产值9000多亿元。

从产值看,截至2023年,培育全产业链产值超100亿元的集群139个、超500亿元的14个、超1000亿元的3个,实现从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提高4000多元。

已累计建成60个产值超100亿元的产业园,产业园平均产值80多亿元。培育全产业链产值超10亿元的强镇超350个,镇域从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值达2.6万元。推介199个产值超十亿元的镇和306个产值超亿元的村。

杂粮杂豆、蔬菜瓜果、茶叶蚕桑、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药材和特色养殖、特色手工、乡土文旅等产业不断提档升级,不少地方已把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安徽铜陵持续打造铜陵白姜品牌,初步形成了从种植、生产、加工到销售及生态旅游一体化的产业格局;砀山立足乡土资源大力发展酥梨产业,借助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科技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开发了梨膏棒棒糖、梨膏润喉糖、梨膏饮料、小吊梨汤等系列产品,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升融合效益,目前“砀山酥梨”品牌价值达190.64亿元。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