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渭南大荔:金字“枣”牌打造特色现代农业标杆

来源:本站 更新时间:2020-08-31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陕西省委网信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联合主办“‘陕’耀小康路 放歌赞三秦”——第四届“让世界倾听陕西声音”主题宣传活动暨2020“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大赛陕西分站赛,旨在深度挖掘、全面展现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进程中涌现出的积极探索、先进人物、典型事迹,传递陕西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本次活动渭南段由渭南市委网信办、中国网资讯中心和中国网丝路中国频道承办。

“千年河西地,关中米粮川”。827日,第四届“让世界倾听陕西声音”采访团走进渭南市大荔县。奔腾的黄河在这里留下宽宽的河滩地,万亩冬枣大棚铺向天际,又是一年丰收时,距离黄河岸边7公里的安仁镇小坡村,65岁的村支书薛安全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的时段。

 

 untitled.png

大荔县万亩冬枣产业园区

地处关中平原东部的大荔县是知名枣乡,大荔冬枣连续五年蝉联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枣类第一名。依靠冬枣,曾经穷得叮当响的小坡村,经过20多年的探索创新,已经蜕变为远近闻名的“亿元村”,现在的生活比枣甜,但老支书薛安全忘不掉曾经的“苦涩”。

万亩盐碱地长出“金蛋蛋”

“咱村的地,曾经是远看水一片,近看全是碱,种啥啥不长,群众真恓惶 。”薛安全回忆,二十多年前,小坡村还是种啥赔啥的盐碱地,全村4000多口人守着万亩盐碱地过着穷日子。“当时,有三分之一的村民外出打工,三分之一的村民花钱租其他村子的地种,三分之一的村民留守村里。”薛安全说,老百姓只能指望土地过日子,种粮不行就试着种树。

 

 1.png

薛安全讲述种枣历程

“从2002年开始,干部带头承包了没人耕种的500多亩土地种植枣树,修渠引水灌溉枣田,顽强的枣树活了下来。”薛安全说,虽然枣树长势良好,但是卖价太低让村民提不起精神。后来,村干部去学习技术,请专家给枣树搭棚,嫁接能卖上价的新品种——冬枣。

逐渐地,小坡村的冬枣成了规模,种植面积以每年1000亩的速度迅猛增长,到2014年,曾经的万亩盐碱地变成了冬枣园。因为品质好,销售旺,亩均收入过万元,村民迅速脱贫致富。

55岁的王念红,是小坡村一名资深枣农,他从2003年开始种枣。“当时只种了3亩地,3年后见到了效益,一亩地收入一万六七,那个时候可不是小数目。”尝到甜头的王念红,先后承包了十几亩土地,扩大冬枣种植规模。2010年,王念红家里买了小汽车,生活迈上新台阶。如今,王念红种植冬枣近20亩,年收入约30万元。

 

 2.png

刚从示范园摘下来的冬枣

如今,安仁镇成为大荔县冬枣主产地,小坡村建起了万亩有机冬枣现代科技产业园,辐射带动周边安仁镇、朝邑镇、赵渡镇、范家镇发展冬枣15万亩,已成为全县最大的冬枣生产销售集散中心。

三产融合拉长产业链

每逢收枣季,看着村民一车车拉着冬枣出去卖,薛安全高兴之余又琢磨起新问题:村民把冬枣摘下来运到地头,客商收货再拉到县城转运,成本高不说,也不利于保鲜,长此以往对产业发展不利。

喜欢琢磨的薛安全想出了新办法,将物流公司引进村里,为冬枣建设物流基地和交易市场。没成想,这一招很快让这里成为周边村镇的农产品集散地。采收时节,载重几十吨的大货车每天来来往往就有几十辆,卖货、收货、装卸,车来人往热闹非凡。为了解决往来人员的吃饭问题,村里的饭馆越开越多,现在村有大大小小的餐馆10多家。

 

 3.png

小坡村冬枣物流中心

随着冬枣产业不断壮大,小坡村先后配套建设了贮藏冷库、交易市场、物流中心和电子商务平台,村里人几乎都被调动起来,采摘、包装、运输,还有人做起了冬枣“经纪人”。此外,安仁镇与赵渡镇一起建成3万亩中国枣文化博览园,开启了“旅游+农业”的创收模式。

 

 4.png

枣文化博览园引进其他品种的枣

如今,小坡村人均年收入达到2.4万多元,960多户人家就有600多辆小汽车。村里又有了新的顺口溜:“站在小坡向东望,小坡一片新气象,万亩冬枣在田间,家家户户十几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