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理石榴:大凉山长出的“红宝石”
四川会理供应链服务中心里,工作人员正在分拣、包装石榴。 易言郁 摄
地处四川攀西腹地的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素有“攀西聚宝盆”美誉。近年来,这里有一颗“红宝石”大放异彩——会理石榴:
以40万亩、70万吨,稳居全国八大石榴主产区之首;以“中国驰名商标”,享誉市场;以综合产值50亿元、一二三产融合,照亮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之路。
8月,会理石榴陆续上市。10日,该县举办2020年会理石榴营销推介会,邀请200余位营销商、供应链企业以及行业协会代表参会、考察。这不仅仅是疫情影响之下推动产品营销的应急之举,更是新形势下共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长久之计。如何让群山之中开掘的“红宝石”更璀璨,会理不懈琢磨。
种出规模 把“历史名品”做成拳头产品
会理属中亚热带西部半湿润气候区,日照充足,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境内多海拔1300米-1700米的台地、缓坡地,适宜石榴生长。独特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会理石榴果大、色鲜、皮薄、粒大、核软的品质。早在唐朝,会理石榴即为贡品。但因交通闭塞,加上历史原因,会理石榴长期难以形成商品量。
关河镇菜籽园村是会理石榴的“发源地”,现存500多棵树龄在百年以上的石榴树。据该村党支部书记赵天宁回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全村有500来亩石榴,年产二三十万斤,家家户户能分上百八十块钱,那时还没意识到石榴可以成主业。
20世纪80年代开始,会理将石榴列为地方特色拳头产品,大力发展。先后成立石榴生产领导小组、石榴生产办公室、石榴协会等机构,下发《加快会理石榴商品生产基地建设的意见》《会理石榴生产管理办法》等文件。
1985年,原会理县经作站派出技术员到菜籽园村,动员指导种石榴。时任村文书的赵天宁在自家地里做“试验”,“种了三回,我爹挖了三回,说肚子都吃不饱,种什么石榴。”三五年后,他种下的30亩石榴陆续结果见效,亩均七八千元。菜籽园村开始动起来。
在更大范围内发展石榴,首要解决水和地的问题。1991年-2000年,会理县投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世行贷款项目等资金近1.2亿元,改造荒山薄地。技术配套,项目跟进,会理石榴迈开了规模化发展的脚步。到2000年,全县石榴面积达10万余亩,产量2230万公斤。
曾发生过“狼与人争水喝”的鹿厂镇铜矿村荒山上,1992年冬到1994年冬,修了塘堰,建起水窖,种下脱贫的希望。如今,站上铜矿村万亩石榴产业园观景台,放眼望去,漫山遍野套着白色果袋的石榴如云似雪。铜矿村党支部书记左子文告诉记者,2008年,全村石榴产值就有2100多万元,人均收入突破1.3万元,户户通自来水,80%的农户建起小楼,约三成人家开上汽车。
30多年里,会理石榴从菜籽园的500多亩发展到7个乡镇(街道)的40万亩,惠及11.2万果农,成为这个40多万人口偏远小县的“名片”。
打出品牌 “名正言顺”勇闯大市场
种石榴要“劈山开路”,卖石榴则需“摸着石头过河”。会理历史上就是川滇两省商旅物资的集散地、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会理人有“做生意”的头脑和闯劲。
不等不靠,找市场。1996年,铜矿村的杨兰友将自家石榴运到广东汕头,这是当地的头一份儿会理石榴。商贩“欺生”,杨兰友赔了3万多元。扑腾几年,交了不少学费,杨兰友开始琢磨:“能不能换个思路,把外地客商请过来,我们做好产地服务。”2002年,他开始做石榴经纪人。2009年,成立铜矿村石榴合作社,与家乐福开展“农超对接”……一大批像杨兰友这样的产业带头人,叩开了五湖四海的市场大门。
做生意,短期看流量,长期看品牌。1999年,会理县申请注册“会理石榴”商标。当时,四川省有5件证明商标,全国也只有53件。在石榴产地中,“会理石榴”是独一份。此后,会理石榴在品牌化的路上越走越快,“三品一标”认证一一拿下,国内大型农业展会的金奖银奖、消费者最喜爱产品奖纷至沓来。2009年开始举办会理石榴节,扩大品牌影响力。
出名之后,更要“爱惜羽毛”,做好品质。2007年,会理县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关于实施会理石榴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决定》,2013年县里进一步制定完善了《会理现代农业石榴产业发展规划》,对区域布局、种植区保护、标准化生产、品牌战略等18个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为全面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和品牌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抓标准有定力。2005年县里就制定了会理石榴生产标准,从农业部门、行业协会、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合作社,从配方施肥、绿色防控、设施农业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再到近年来的质量追溯,会理储备、应用了一整套技术和管理体系。2010年,15万亩会理石榴被原农业部认定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石榴)标准化生产基地。2011年,会理全面实施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石榴)标准化生产基地监督管理。
护品牌有耐心。减少“采生”,从2005年起,每年根据不同区域石榴成熟情况,分别确定开园采摘上市的指导时间;规范石榴包装,先后实施包装箱定点生产、生产备案制,组织联合执法组检查,确保“大凉山会理石榴”名副其实。
多年来,会理石榴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四川省著名商标”,培育起20多个单品品牌,“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集群效应凸显。
紧扣供给侧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会理石榴虽已“名就”,但还未“功成”。当前,国内果品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流通业态日新月异,作为“脱贫奔康核心产业”的会理石榴必须紧盯市场变化、紧跟行业走向。
细分市场,全渠道营销。在巩固传统批零渠道的基础上,会理石榴着力品牌上行,线上线下齐发力。铜矿村合作社55%的石榴纳入沃尔玛“产地直采”项目,贴着“杠香湾”的牌子摆上了400多家沃尔玛门店的货架。章冠镇螃蟹村红水晶石榴专业合作社2019年为深圳百果园供货1000多吨,占其石榴品类采购总量的一半。在全球从事顶级水果基地共建的果品供应链品牌服务商——重庆洪九果品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开始在会理建设分拣仓。通过国家级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会理吸引了3家电商平台、126家电商、360余家微商活跃石榴产销,2019年线上销售石榴3000万斤,交易额6亿元。
整合资源,供应链优化。“虽然我们的面积和产量占了全国的1/3,但果农习惯了在地头卖统货,只能挣个辛苦钱。”左子文想把“一村一品”做得更有含金量。2014年多方整合资源,成立了万顷农产品有限公司,建设供应链服务中心,目前已建成石榴自由交易市场1.5万平方米,分拣包装场地3.2万平方米,冷库37间6400吨;引进30多个果蔬批发及10家电商;与成都农商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会理石榴拍卖中心,对照会理县制定的等级标准,实现“标准品”电子交易,为采购商提供“一条龙”服务,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交易效率和果农收益。
产业融合,多业态拉升。一个石榴,更要变着花样卖。2019年,会理石榴创造的50亿元产值中,二三产业占16亿元。要实现百亿级产业目标,必须深挖二三产业的潜力。做强精深加工,先后引进五粮液集团、果果果业等,联合打造石榴产业加工链。其中,果果果业已具备日处理石榴原果800吨、年产石榴浓缩汁3000吨的产能,开发的石榴酒等深加工产品市场前景看好。提升冷藏保鲜能力,用项目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目前石榴单批次冷藏保鲜能力达到7万多吨。以石榴田园综合体建设为抓手,高标准建设园区旅游观光大道、石榴科技文化观景长廊,打造石榴主题民俗小院2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