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化茧为蝶要过几道关
本刊近期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调研显示,当前我国老字号发展受到多重制约,产业规模不大,竞争实力不足。千余家中华老字号中只有10%生产经营有一定规模、效益好、健康运营,将近70%的企业因观念陈旧、机制僵化、创新不足、传承无力等原因面临发展困境,还有约20%的企业长期亏损濒临破产。
寿仙谷药业董事长、研究员李明焱在灵芝栽培基地记录灵芝生长情况
传统工艺面临失传
老字号的重要竞争力是其独特的工艺技术。近年来从事劳动密集型传统手工业的技术人员纷纷跳槽,技术骨干外流;有的传统工艺主要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因劳动强度高、收入水平低,年轻人从业意愿不强,传统技艺传承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
福州“聚春园”集团始创于1865年,是驰名中外的“佛跳墙”始源地。集团董事长王茂玲介绍,目前企业给出的工资不具备吸引力,“佛跳墙”制作技师流失严重。培养一个技师需要好几年,而许多年轻人耐不下心来学习。
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北京“一得阁”总经理王杰担忧地说:“我刚到‘一得阁’工作时,企业职工平均年龄为53岁,30岁以下的一个都没有,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天津市商务局生活服务业处副处长闫炳伟表示,有些技艺需要传统手法与新技术运用相结合,而这方面的人才缺乏。
租金贵融资难
好地段租金贵,差地段没人流。老字号企业多是传统的门店生意,靠网点和地理位置取胜。近年各地城市拆迁改造挤占了处于城市中心老字号祖传的关键区域,致其经营网点日渐萎缩,难以唤回沉淀已久的商气与地气。
瑞蚨祥(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夏岚介绍,瑞蚨祥始创于1862年,在王府井有一家最大的加盟店已经营20年,年销售额三四千万元。但因店铺合同到期,业主重新招标,一个500多平方米的店,年租金从几百万元跳涨到2180万元。企业承担不起,只能退出。
此外,无论是证券市场还是银行信贷,“老字号”企业实现简便、快捷融资的可能性都很小。商务部认定的1128家中华老字号中,只有不到80家为上市公司。
调研时,广西桂林银行南宁分行副行长童小玲说,不少老字号企业经营的是小食品、小手工艺品,日常往来账目不符合银行“规范流水清单”要求。缺乏正规流水账目、缺乏担保抵押物、缺乏足够的信用评估,成为老字号企业获得信贷支持的最大“痛点”。
商标被抢注
目前,我国对老字号“字号权”的保护只体现在对一般企业名称的保护上,缺乏完备的保护机制。现行的字号和商标分别登记和管理的制度,也造成老字号“字号权”和商标权冲突频发。
调研发现,近年来老字号品牌被仿冒的情况多、范围广、频度高,很多企业受到知识产权纠纷的困扰。天津桂发祥十八街麻花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品牌总监徐燕青说,当前很多“傍名牌”、抢注商标等行为,给老字号企业带来较大负面影响。不仅损害了老字号企业的声誉,也严重损害了天津的城市形象。“还有大量中华老字号商标在海外被抢注,如六必居等就在加拿大被抢注。”老字号资深专家、北京市商业企业管理协会顾问高以道说。
除了立法不足,知识产权保护投入经费偏少,也是老字号品牌被仿冒、抢注的一个重要原因。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最近的一份调查显示,在中华老字号企业中,有752家拥有与企业历史或当前使用字号相一致的注册商标专有权,317家拥有专利,136家拥有著作权,229家拥有商业秘密,290家拥有专有技术,135家拥有地理标志。但老字号企业每年用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经费在50万元以下的占89.2%;在10万元以下的占63.2%。企业反映,保护意识较弱,缺乏知识产权人才,资金实力不足,商标保护中面临费用高、执法不严等问题,是老字号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偏弱的主要原因。
发展面临体制机制束缚
在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企业中,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约占18%。多位专家认为,一些老字号国企政企不分,企业房产、商号的产权归属不明,职工身份置换还遗留许多历史问题,给企业改制造成很大困难。天津老字号协会秘书长邢建华表示,很多老字号国企缺乏活力和积极性,且在融资、上市方面存在弊端,这是造成部分老字号生存状况不佳、难以与时俱进的原因之一。
商务部流通发展司特行管理处处长赵涛表示,老字号基本是通过公私合营转变成国有企业,之后再经历国企改革的。有的企业改革彻底,有的不彻底;有的是主动、创造性地改革,有的是被动地在政府要求下改制,这使得目前老字号发展面临诸多体制机制问题。
近年来,韩、日、印等国大力推广本国传统医学,甚至涉足中医领域。一些国家积极生产并出口中药材,国际竞争愈发激烈。如日本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方子很认可,某些方子甚至不用做临床药理研究和临床观察,就可直接备案生产。
目前,中药相关产品已成为出境游客竞相购买的产品,也带动了大量的代购业务。在日本的免税店,药品成为不少国人回国必买的商品。而有300多年中药积累的天津同仁堂,为开发核心中药产品肾炎康复片,投入4000多万元人民币,历时5年,进行了2220例循证医学临床研究。天津同仁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彦森表示:“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使用,反而要从国外代购,造成这种现象是我国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存在问题。”
加快与现代文化融合步伐
老字号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其核心竞争力是品牌承载的传统文化。但目前大多数老字号忽视了对文化的挖掘和整理,部分老字号对品牌定位没有与时俱进,传播中重宣传其“传统特色”,没有时代色彩;重宣传其“古老文化”,没有融入现代文化,从而导致不能吸引新一代消费群体的关注。
邢建华表示,在家族传承的视野下,不少天津老字号企业缺乏主动创新意识和能力,特别是食品、餐饮类小企业。多位企业负责人告诉我们,当前老字号企业结合自身的文化历史开发文创产品是趋势,但除了北京、上海外,其余地方老字号的文创团队薄弱、人才短缺,难以应对市场的快速变化,急需引入专业的第三方团队来为老字号企业服务。
此外,不少老字号仍采用传统制作工艺,缺乏更新工艺的手段和勇气,劳动生产率偏低。目前,已有部分老字号企业引进先进机械化生产方式,但生产线中还是以手、机混合式为主,纯机械化比率仅为18.1%,纯手工作坊式的比率还高达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