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盐城农业如何接轨大上海 ——以培植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为视角
开版的话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中央专门出台《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为智库建设进行了清晰的制度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进行治国理政,必须善于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最广泛力量。改革发展任务越是艰巨繁重,越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
响应时代号召,立足盐城实际,满足发展需要。今天起,盐阜大众报众智研究院推出“智库”专版。汇众智,聚众力。研究并发布各类与盐城发展相关的成果,聚焦盐城发展的大事与大势,注重现实导向、问题意识和思想深度,凸显前瞻性、精准性。欢迎市内外学者和我们一起,做好变局时代的“探路者”,为建设“四新盐城”贡献智慧力量。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考之年。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就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三农”发展成效建设“四新盐城”。
今年初,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再提农产品品牌建设,文件中指出:“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打造地方知名农产品品牌,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
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市场和品牌的重构,不少地方政府官员,纷纷走进镜头,走向田头,为本地特色农产品直播带货,催生了一批有潜力的农产品品牌。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落实“六保”“六稳”任务,“米袋子”“菜篮子”是首选项。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则是“米袋子”“菜篮子”工程的重要抓手。
所谓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即在某一特定区域内,以独特的自然资源、种植养殖技术、或特定的加工工艺为基础,充分挖掘地方农耕和人文历史,经过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农产品标志和符号。如阳澄湖大闸蟹、洛川苹果、库尔勒香梨等。
近年来,盐城立足长三角一体化中心区城市定位,发挥农业大市优势,深耕长三角,接轨大上海,在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建设上,有了长足进步。盐城每年在上海、南京等长三角发达城市的推介活动,涉及农业主题的就有不少。比如2019年11月,盐城市委市政府在上海举办盐城农业接轨上海专场招商推介会,发布了“盐之有味——自然遗产地盐城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东台在南京发布了“好味连台”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盐都着力打造“鲜之都·盐都”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
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也隐现一些问题。盐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在长三角中心区27个城市中居于13位,农产品价值链还没有实现高质量增长。一些地方农产品品牌意识薄弱,品牌定位不准,同质化明显,多以“产地+产品”的形式出现;同时,生产主体创建品牌的积极性不高,保护意识缺乏,未意识到品牌对农产品附加值的影响力;加上农产品种植养殖、生产受自然环境影响大,保鲜、贮运、加工环节相对滞后,产品附加值低,无法体现农业品牌优势,很难形成市场竞争力。
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也隐现一些问题。盐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在长三角中心区27个城市中居于13位,农产品价值链还没有实现高质量增长。一些地方农产品品牌意识薄弱,品牌定位不准,同质化明显,多以“产地+产品”的形式出现;同时,生产主体创建品牌的积极性不高,保护意识缺乏,未意识到品牌对农产品附加值的影响力;加上农产品种植养殖、生产受自然环境影响大,保鲜、贮运、加工环节相对滞后,产品附加值低,无法体现农业品牌优势,很难形成市场竞争力。
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建设,这篇事关长远的大文章还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格局之势
接轨大上海的时空逻辑
盐城名特优农产品(上海)展销会现场。记者 郜野乔 摄
在长三角一体化27个中心区城市中,盐城是唯一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超千亿元城市。全国每100斤粮食就有1斤产自盐城,全国每出栏100头生猪就有1头来自盐城。盐城在长三角乃至全国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盐城而言,要发挥“三农”稳产保供、稳定就业的压舱石作用,就要立足长三角一体化中心区城市定位,接轨大上海,从顶层设计的高度,系统谋划乡村产业发展、农村民生改善、农民增收致富。去年8月盐城印发了《接轨上海“一区三基地”建设行动方案》,提出加快推进上海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这正是盐城生态优势和农业优势所在,抓住这一机遇,才能加快推动农业向产业链终端延伸、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实现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转变。
截至今年4月底,经上海市商务委员会认定,盐城已建成上海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37个,占上海80个市外基地数的46.25%。37个基地核心区总面积3.9万亩、辐射带动面积23.2万亩,盐城已成为长三角地区直供上海蔬菜面积最大城市。盐城农产品在上海市场占有率非常高,仅蔬菜就占近20%。去年盐城销往上海农产品超过330亿元,占全市农产品产值的20%,占上海市场鲜活农产品销售总量的10%。
盐城名特优农产品(上海)展销会现场。记者 郜野乔 摄
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以前,我们在上海农贸市场摆个摊位就了不得,现在是建设永久性供应基地,直供上海直销店。在接轨大上海的宏阔视野里,盐城需要遵循农产品价值链的增值规律,重新考量并规划设计农产品价值链。比如《接轨上海“一区三基地”建设行动方案》提出的“供应上海”,从空间学维度看,是由节点、轴线、域面、网络结合的区位农业产业;从时间学维度看,依循的是中远期适配规律,增长极农业产业战略的相融。
接轨大上海,推动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建设,要制定完善农业投入品管理、产品分等分级、产地准出、包装标识等方面的标准,制定简明实用的操作手册,建立起既符合农产品实际又与上海接轨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体现出盐城接轨上海的差别化竞争优势,培育壮大盐城农业的新动能,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接轨大上海,推动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建设,要深入研究上海文化。盐城与上海地缘相近、经济相融、人文相亲,有着十分密切的历史渊源和现实联系。应从共通文化着手,研究盐城农产品与上海、上海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解读出或人文、或科技、或创意、或自然、或更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掘进顾客的生活品质、生活态度、生活哲学、生活美学。
接轨大上海,推动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建设,要打造一个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农产品产业价值链,营造有利于农业价值链融资的环境,加强农业价值链融资参与主体的合作,构建层级制农民合作组织,防范农业价值链融资风险,推动农产品产业价值链的发展。各级政府要做好农业品牌的培育者,把农业品牌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强化原产地保护,推动市场主体做好农业品牌的建设者。要善于运用新闻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做好农业品牌的塑造传播,多元化、立体式宣传推介好产品,让盐城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深入人心。
布局之道
品牌建设的“三三原则”
2018年12月2日,上海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 授牌仪式举行(本图片由农业农村局提供)
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一般由政府牵头创建,特定区域内相关机构、企业、农户等共享,有着平台组织、互动价值的典型特征,在生产地域范围、品种品质管理、品牌使用许可、品牌行销与传播等方面具有共同诉求与行动,以提高区域内外消费者的评价,使区域产品与区域形象共同发展、相得益彰。
“优质农产品”与“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将两者串连起来的是一条产业价值链,这条价值链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品牌建设等环节相互打通、线型连接,是体现着农产品产销集约化、组织化、市场化能力和水平的通用标尺,需要打破思想瓶颈、信息瓶颈,进一步认清趋势、明晰路径、精准发力,以突破困局、后发制胜。
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建设,要因地制宜,模式路径不能“千县一面”。去年12月5日,第四届中国农业家年会在郑州举办,农本咨询专家作了题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样本解读》的演讲。提出了“三三原则”:
首先是“三长工程”,明确“品牌建设者”。以“县市长”为代表的产业管理者是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建设的推动者和引导者。他们用项目、政策、资金等,搭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平台,引导发展方向;以“董事长”为代表的市场主体是品牌建设的主力军,他们一头连着农民的菜园子,一头连着市民的菜篮子;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建设要带动老百姓发家致富,让千万个“农民家长”参与其中,并从中获益,这是品牌建设的重要目标。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建设,这“三长”缺一不可。
中国的植树节定于3月12日。1979年2月,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中国的植树节。1981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又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国务院于次年颁布了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具体实施办法。
其次是“三级战略”,明确“建设内容”。“产品战略”的核心目标是做优品质,提升知名度,缔造产品价值;“产业战略”是通过龙头组织整合产业上下游资源,完善产业支撑体系,夯实产业发展基石;“区域经济战略”的核心是融合发展,依托主导产业催生关联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价值链,提高产业综合收益。
最后是“三部曲”,首先让更多人有“参与感”,建立最广泛的品牌建设阵线;其次要确保品牌建设的“获得感”,即要确保品牌建设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三各个群体对品牌建设有“认同感”,只有发自内心的认同,品牌建设事业才会持续,也才会成功。
破局之术
后疫情时代的数字营销
2019年11月29日,“盐之有味”区域公用品牌发布(本图由市农业局提供)
6月1日,位于盐城市区文港路的“盐之有味”农产品营销中心正式运营。在实体店开张的同时,线上微商城“盐阜银宝”也开始接受订单。这标志着我市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盐之有味”在新冠肺炎疫情后启动实质性运营。这次农产品营销中心和微商城的正式运营,将会通过品牌、产品线的整合,提高农产品的输出价值,让盐城的农副产品,用同一个响亮的名字,冲入长三角、走向全中国。
客观上,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广大农村地区,生产种养和销售脱节所暴露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影响了农户增收与市场供应;同时,农业生产成本因服务供给受限而升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经营困难。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品牌变革、营销变革、传播变革、认知变革、关系变革。新型农产品直销模式加快普及,电商模式加速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模式加快推进,必将给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构建带来新变化。
打造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涉及到农业产品的种养、监管、现代物流等,还包括消费文化、生活方式、旅游休闲、美好生活、社会健康的研究。为有效应对疫情影响,应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三农”工作,应以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培植为契机,利用新产业、新业态逆势发展和部分农民工滞留乡村的有利时机,确保农产品供给,提高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发展质量。
特别是在“云大物移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慧城市)背景下,新科技革命已经开启。借助“新基建”发展机遇,“数字时代”催生“生态营销”,改变了工业时代既有的消费模式。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催生了数字化生鲜农产品模式,数字化模式将会使农民网络直播、农产品数字营销成为常态。农业发展格局必将通过数字化进行重构,直播带货、农产品上线、网红经济、IP营销、消费场景多元化,成为常态。
地方政府官员直播带货都只是一种入口、引流,能否持久获得人心,最终还是要借助各地政府公信力、引领力、整合力,结合龙头企业,将优质自然人文禀赋有机注入到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中,形成品牌“金三角”,即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以及产品品牌,才能让农业走上高品质、可持续发展的品牌大道,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未来,需要进一步统筹资源,以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培植为切入点,政府、企业、农户多方联动,推动返乡年轻人成为创富主体,带动形成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行政村为具体单位、以C2M(Customer-to-Man-ufacturer,即用户直连制造)模式为特色、以线上线下融合为主要销售手段的乡村生产基地。同时,我们要做好数字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引导物流配送朝智慧化、场景化等方向迭代升级,实现农产品零售市场的数字化转型,打通农产品销售的“最后一公里”。要以农产品直供上海为契机,继续深挖农产品物联网价值,发展“互联网云仓模式”,成立在沪销售企业和盐城生产基地的联合体,整合生产端优质资源,形成高效运行、顺畅联结的农业完整产业链,培育品牌农产品“线上销售+线下配送”新模式,助力盐城农产品品牌叫响上海、叫响全国。
本文为盐城市政协智库和众智研究院2020年度课题《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周劲系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正高级经济师、博士,袁清系品牌营销专家、北京大学互联网+与资本运营课题组专家组成员、北京时代新光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