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重庆:农业发展模式推陈出新 品牌培育富乡村

来源:本站 更新时间:2019-09-23

 

  1125026905_15692020307451n.jpg

  近日,荣昌区在清江镇举行庆丰收活动。在一片丰收的稻田里,人们载歌载舞分享丰收的喜悦。


1125026905_15692020308191n.jpg   

  9月22日,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居民点,庆丰收的“土家尝新长桌宴”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土家百姓。


1125026905_15692020308221n.jpg   

  9月22日,在梁平区安胜镇龙印村收割后的稻田里,农民用今秋收获的辣椒和玉米摆出巨型国旗图案和“70”字样,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


 1125026905_15692020308261n.jpg  

  9月19日,黔江区马喇镇农民在收割水稻。

  暑去秋来收获忙,遍地金黄谷满仓。9月22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金溪谷热闹非凡,1000多名群众身着盛装载歌载舞,为重庆市“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庆祝活动作最后彩排。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高兴明介绍,“今年丰收节,我市将办一场特色鲜明、人气集聚、产销两旺的盛会。”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农业农村主要经济指标相当于中等农业省份。经过70年的持续发展,我市农业生产实现由量的发展向质的提升转变,农民生活实现由追求温饱到全面小康提升的转变,农村发展由城乡分割向城乡融合迈进。

  70年来,我市农业生产能力大幅跃升,如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197万吨提高到2018年的1080万吨,增长了4.5倍;农业农村经济日益繁荣,如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14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2050亿元,增长了145倍;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全市农民收入从1978年的126元(从1978年开始统计农民收入)增长到2018年的13781元,增长了108倍。

  晒丰收的产量——

  农业发展模式推陈出新

  在海拔1000多米的黔江区水市乡新安村,层层叠叠的梯田里稻浪滚滚,一派丰收景象。尽管在田间挥汗如雨劳作大半天,但当地的返乡创业新农人孙小华并不觉得累,说起今年的收成,他乐得合不拢嘴。

  “你能想象得到,如此美丽的梯田盛景,以前是一大片荒凉的草山么?”孙小华说,“我们把这里开垦出来后,搞起了‘稻+渔’的立体农业模式,今年的梯田核心示范基地面积增加到了300亩,还带动全乡大户发展了700亩。据初步估算,今年产值将达300万元左右。”

  孙小华介绍,他们采用“稻+渔”的立体农业模式种田后,梯田生产的稻米和鱼产品统一品牌,统一品种,统一销售,产品已经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下一步,他还计划进一步创新模式,让产品更生态,土地资源效益更高。

  “以前山区土地之所以撂荒,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种地不挣钱!现在我的稻田养鱼,亩产纯收入能达4000—5000元。”孙小华说,他放弃高薪回乡创业,就是要带领大家改变以往传统种植方式,通过立体农业让水田产生叠加效益。

  孙小华的“稻+渔”的立体农业模式,巧妙利用土地资源,一田两用、一地双收,既符合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大战略,又能带领广大老百姓勤劳致富。

  和新安村一样,重庆大部分农村地处山区,平地少、落差大,可利用水源缺乏,渔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为此,我市深入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发展立体渔业、生态渔业,创新出了“稻田养鱼”等渔业发展新模式,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渔业之路。去年,我市水产品产量达到近53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169亿元,渔业发展水平居于西部前列。

  “像渔业这样,我市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推陈出新,助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总体稳中有进、稳中向优。”高兴明介绍,今年上半年,我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20亿元、同比增长4.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28元、增长9.1%;第一产业投资111.2亿元、增长35.5%,高于全市投资增速29.4个百分点。

  晒丰收的质量——

  调整结构发展山地经济

  山谷里,喜庆锣鼓喧天,热闹的石柱“玩牛”上下翻腾,有趣的黄连劳作体验欢乐不断。作为重庆市“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三个分会场之一,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准备的庆祝活动精彩纷呈。

  观看千人同跳土家摆手舞、参加传统农耕文化取蜜比赛、品尝土家尝新长桌宴,华溪村精心准备的庆祝活动,除了邀请当地村民参与之外,还请来城里游客一同体验丰收之乐。

  “我国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国家对农民的尊重与肯定,也是对农民的关心和支持,更是对农民极大的激励和鼓舞。”市委办公厅副巡视员、驻中益乡工作队队长李建树认为,“我们之所以举办这样极具仪式感的丰收庆典活动,就是为了激发农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步伐。”

  地处大风堡原始森林深处“两山夹一槽”地带的中益乡,海拔800-1900米,地势高低不平、基础设施落后、发展资源匮乏,农业种植以效益低的传统“三大坨”(红苕、玉米、土豆)为主。驻乡扶贫工作队实地调研后,提出了以调整产业结构、“三变改革”,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方向。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地处半山腰的华溪村的16个村民瞄准了海拔落差上千米的自然景观,发动全村实施了一场“三变改革”:2017年11月3日,由村集体占股93.6%、16个村民占股6.4%的公司——中益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公司大胆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并将改革第一步瞄准了深度调整产业结构。

  村民将1000余亩玉米地、红薯地、闲置地等土地入股公司,这些土地经开挖平整后种上了黄精、木瓜等优质中药材,脆桃、脆红李等畅销经果林,菊花、牡丹等高效观赏作物……经过公司两年打造,如今,脆桃脆李观光采摘园、荷塘月色垂钓基地、金溪旅游观光步道、牡丹露营体验区相继建设,一幅瓜果飘香、风景优美、农旅融合的华溪画卷正徐徐展开。

  “改革带来新气象!”李建树介绍,目前,中益乡7个村全部成立了集体经济组织,推动了土地、资金、劳动力按市场规律集约,拓宽了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渠道,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预计到2020年,中益乡7个村的集体经济组织总产值将达1200万元,收益200万元左右。

  放眼全市。从地理条件看,重庆大多数地方属典型的丘陵山区,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全市耕地3500多万亩,常住人口人均1.16亩,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7%;15度以上坡耕地占51%,单块1亩以下耕地占80%以上。这样的条件,无法像北方平原地区那样实现农业产业大规模发展。所以,效益相对较低的“三大坨”长期是农业的主导产业。

  要在“鸡窝地”“巴掌田”上提升农业、农产品质量,就必须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大力实施科技兴农等,让重庆农业的质量有了大幅提升。

  晒丰收的品位——

  品牌培育富了乡村

  几天前,在位于合川太和镇石墙村的千亩老松树林里的重庆市万源禽蛋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源公司)基地,一位客商一次性订购了数千枚单价6元的有机鸡蛋——“石丫越野蛋”。今年截至目前,该基地养殖的4000只土鸡,已创下500万元产值。

  万源公司是重庆唯一一家通过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认证的鸡蛋生产企业,其产品先后获得了无公害、绿色、有机等认证。其中,石丫越野蛋品牌的培育,整整用了8年时间。

  “品牌不仅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更可以转化为真金白银。”万源公司老板李万明告诉重庆日报记者,自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以来,尽管每枚石丫有机越野蛋售价不菲,尽管一年产量有80万枚,但仍供不应求。

  前不久,在河南驻马店市举行的第22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几位市民对江津“彬哥花椒”展台的一款鲜椒清汤鱼调料充满好奇:“这样的火锅真的能直接喝汤?重庆火锅不是红色的汤吗?这一大桶汤只能吃一餐后就倒掉么?”

  “彬哥花椒”创始人杨彬耐心地给他们解释:“这款鲜椒清汤鱼调料是我们的最新产品,以上乘的青花椒和青辣椒作为主原料炒制而成,煮出来的鱼味道鲜美,鱼汤也可以直接喝。去年8月该产品一经上市,就成为‘网红’产品,至今已卖了300吨,实现销售收入1200余万元。”

  “像万源公司和彬哥花椒一样,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展了‘三品一标’建设。”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主任黄昀介绍,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简称“三品一标”,是农业部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当前,我市大力发展的“三品一标”,已成为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的有效途径。

  截至2018年底,全市有效期内“三品一标”产品已达4783个,总规模40.196万公顷,总产量829.7万吨,总产值196.55亿元。其中,纳入重庆名牌农产品有43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