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内蒙古如何演绎“牛”传奇
66.3万吨!牛肉年产量跃居全国第一。
内蒙古这头“牛”再次出圈,蕴藏着内蒙古肉牛产业的蓬勃生机:
在五原县,肉牛养殖循环经济一体化项目引领着肉牛产业的嬗变,引领周边农户发展种、养、加一体化循环经济;蒙古牛国家级保种场即将落户阿拉善左旗,意味着可以更加全面地培育优良种群;位于科右中旗的鸿安现代肉牛交易中心,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肉牛采购商,让农牧民买牛有“超市”、养牛有保障、卖牛有“出路”。
牛产业越来越“牛”。在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时代呼唤中,内蒙古着力向转型升级要活力,向创新创造要动力,向全域开放要潜力,勾勒出一幅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壮美图景。
谋与动,看量身定制的发展路径
爱上内蒙古,从爱上内蒙古牛肉开始。
独特、优越,内蒙古的自然条件“天生丽质”。拥有充足的耕地和广阔的草场,且日照充分、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内蒙古农牧业的生态条件、作物与畜种分布、耕作和饲养制度,成就了世界公认的黄金肉牛养殖带。
“要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步伐,探索一些好办法,帮助农牧民更多分享产业利润效益,真正同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强调。
谆谆嘱托,如椽之笔,描绘出一幅新时代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内蒙古农牧业农村牧区发展动人画卷。
立足优势,登高望远,带着“跳出内蒙古发展内蒙古”的眼界和胸怀,内蒙古牢记嘱托奋力前行。
“要紧扣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动力引擎作用,统筹考虑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着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石泰峰的话语掷地有声。
谋定后动,顺势而为。谋与动之间,量身定制的发展路径激发出更强活力。作为国家重要的肉牛优势主产区,内蒙古大力推进肉牛产业发展,路径清晰明确,行动坚定有力——
在优势产区支持养殖场、养殖户免费使用良种冻精,加强冷配改良,推动肉牛养殖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深入推进肉牛生产标准化,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引领带动作用,通过“公司+农牧户”等方式,带动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有效提高母牛繁殖率和育肥牛产出效益;
在牧区推动牛羊繁育,在农区推动适合工厂化生产的牛羊育肥,实现牧区“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农区牛羊养殖规模稳步提升,草原保护和畜牧业发展双赢;
大力推动以棚圈、饲草储备库为主的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牧区养殖设施化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再创内蒙古肉牛产业新优势,推动内蒙古肉牛存栏和产量双提升。目前,全区肉牛存栏达到580.1万头,牛肉年产量全国第一,这是继牛奶、羊肉和绒毛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之后,内蒙古畜牧业又一佳绩。
征程万里风正劲。内蒙古以畜牧业“稳羊增牛”、种植业“稳粮优经扩饲草”的发展思路,推动种植大县向养殖大县转变,主动构建“为养而种、为牧而农、过腹转化、农牧循环”的新型种养结构。
改与调,看转型发展的澎湃动力
“好吃的食物是有根的。”纪录片《风味人间》如是说。那么,内蒙古牛肉的“根”又在哪里呢?
在科尔沁草原腹地北纬42°到45°之间,有一条世界黄金畜牧带,这里的黄牛以膘情好、出肉率高、肉质细嫩著称。
高品质牛肉的诞生,得益于对品种改良的不懈努力。通辽市的黄牛品种改良已有60多年的历史,先后培育出“科尔沁牛”“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原类型群)”等品种。肉用性能优异的中国西门塔尔牛已成为通辽市的当家品种,数量占到全市牛存栏的96%。2008年,科尔沁牛业一举成为北京奥运会的牛肉供应商。从此,内蒙古牛肉风头更劲。
在位于科右中旗的内蒙古中农兴安种牛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内,技术人员正忙着检测种公牛精子的活力和密度。检测合格的公牛精子经过稀释、罐装、喷码、冷冻等工序,被送往储藏室储存。作为兴安盟唯一的国家级种公牛站,这里每天都能生产1万剂以上优质冻精,为肉牛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种源。
为了“品质”二字,内蒙古从没有停下追求的脚步。目前,内蒙古已拥有5个国家级种公牛站和4个核心育种场,每年可生产优质肉牛冻精800万支以上,自主培育的32头肉牛种公牛进入中国肉牛遗传指数排名前100位。
品种改良进程加快的同时,肉牛养殖方式也在渐渐转变。
淘汰传统饲养模式,优质饲料登上“C”位。内蒙古扎实开展“粮改饲”、高产优质苜蓿示范、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项目建设。在农区养殖聚集区和农牧交错带养殖优势区,配套建设了一批以玉米为主,苜蓿、燕麦等优质饲草为补充的优质饲草料生产基地,全力打造农牧互促、绿色循环、种养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
引草入田、以草换肉,肉牛养殖有了更加充足的饲草料供应。据统计,“全株青贮+精料补充料”的饲喂方式,让肉牛优势主产区繁殖率整体达到80%以上,核心地区达到百母百子。肉牛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41.8%,全区出栏肉牛平均胴体重162公斤,育肥肉牛平均胴体重达到200公斤。
改肉牛良种、调种植结构,改与调的交响乐奏出转型发展澎湃动力,换来提质增效一手“好牌”。
补与强,看全产业链的强劲升级
黑色的安格斯牛、红色的和牛、黄白色的西门塔尔牛、黑白花的荷斯坦奶牛……
走进位于杭锦后旗的内蒙古旭一牧业有限公司,只见不同花色的数千头牛正在悠闲自在地采食饮水。在产品展示厅内,有机牛肉、熟食制品、牧草饲料、有机肥料制品种类齐全,构成一条完整的绿色农牧业循环产业链。
作为首批“天赋河套”授权企业,该公司“牛”事业越做越牛,已经形成了从种植业、饲草料生产、肉牛繁育到屠宰加工销售、生物肥转化利用完整的绿色农牧业循环产业链,有机牛肉产品畅销大江南北。
告别“小、散、粗”的发展模式,更深层、更广阔的动能空间“藏”在不断升级的产业链里。
从生产到消费,从牧场到车间,从线下到线上,从粗放型到养殖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销售品牌化,产业链上下游高质量融通发展,推动肉牛产业强起来。
放眼全区,肉牛产业悄然变化——
在科左后旗,定向招商、补链招商等硬招频出。牛骨、牛血、牛内脏等系列产品深加工企业相继落户,向着医药、食品、服装等领域延伸拓展;
胴体后熟处理、冷剔骨分割、专业排酸技术……这些国际先进的牛肉加工工艺每天都在位于宁城县的内蒙古东方万旗肉牛产业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内上演。这家集肉牛种源繁育、肉牛养殖、屠宰加工、肉制品深加工于一体的企业生产的牛肉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海外;
通辽市建设了中国(活牛)电子交易平台,这个集“牛交易”“牛金融”“牛服务”于一体的肉牛产业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了活牛网上交易。线上线下的交易模式,促成买全国、卖全国的发展格局。
补短板、强产业的强劲势头,为肉牛产业持续赋能。
目前,内蒙古发展牛羊养殖大县66个,形成了具有全国比较优势的畜产品产业带,5个肉牛产业强镇获得国家批准。
产业集群接连崛起,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内蒙古大力打造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和“蒙字号”品牌,不断提升内蒙古畜产品品牌价值。科尔沁牛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品牌评估价值258亿元,核心产区通辽市被国家认定为“中国草原肉牛之都”和“中国特色农产品肉牛优势区”。
推进技术创新,强化质量品牌,推进模式变革……内蒙古努力实现由量到质、从弱到强的跨越,一场提升肉牛产业发展质量的变革,正在内蒙古大地上开启新征程。(记者 韩雪茹)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