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筑品质 科技支撑高效益 ——贵州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助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贵阳市南明区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先后选派85名具有农技特长等熟悉农村工作的驻村干部进村帮扶,在永乐乡以“永乐桃”为主打产品,葡萄、枇杷、杨梅、苦瓜产业为辅的产业发展模式,打造集生态农业、休闲观光、田园体验、生态农家乐、历史人文景观的“采游一体”旅游线路,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图为南明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右)在葡萄园基地进行种植技术指导。 李黛婵 摄
“威宁洋芋好吃得很”,谈到贵州高原的特色农作物,很多人对威宁洋芋都赞不绝口。
从南美引进到国内种植的农作物中,贵州有着300多年的马铃薯历史,是国内最早种植的区域之一,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贵州高原马铃薯产业。
产业形成的背后,是贵州现代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强力支撑。围绕贵州马铃薯产业发展需求,科研人员以品质育种、抗病育种为先手,配套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创新马铃薯主食化产品加工等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和示范,分析马铃薯的产业及其技术发展动态与信息,为企业和农户开展技术示范和技术服务,为产业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的技术支撑。
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仅是贵州优势特色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贵州省聚焦菜、肉牛、中药材、马铃薯、茶叶、油菜、水稻、生猪、特色杂粮、精品水果、特色水产、牧草、肉羊等16个产业,聚合科技资源、搭建研发平台、建立转化机制,利用全省现有科研力量,为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产业效益,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盘活山地资源让农民受益
走进铜仁市万山区九丰农业博览园,处处皆有美景。智能观光大棚、蔬菜采摘棚、生态木屋、海洋科普馆等,无不让游客流连忘返。
今日“农旅一体”的精美景区,六年以前竟是一片荒山。而过去说起万山,人们也很难将之与生机蓬勃的现代农业联系到一起。
万山曾凭借丰富的资源,成为贵州省重要的工业基地,有“小香港”美誉。然而随着资源枯竭,万山经济一落千丈,数万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上。多年来,万山奋力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之路,艰难地寻求替代产业。2015年,该区从山东省寿光市引进九丰农业,为万山产业转型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注入了新的动力。
该区积极推广“九丰农业+”大棚蔬菜技术培训和产业发展模式,探索出一条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扶贫深度结合的新路,让6000多贫困群众直接受益。
从黔东到黔西北,随着地势的起伏,农业产业结构也发生着变化。在威宁县麻乍镇箐岩村、戛利村交界处,种有12亩马铃薯,这是2020年贵州省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高产栽培配套技术集成示范基地,这块基地里的马铃薯植株长势整齐,经过来自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威宁县农业农村局、毕节市农科所的五位专家在现场测产验收,随机选中一块地后开始测量,选中地块30.76平方米(0.046亩),出土马铃薯427斤。
“按照每公斤1.6元的稳定收购价,农户的每亩地可以增加四五千元收入。”参与测产验收的专家介绍,威宁全县种有200万亩马铃薯,是全国种植大县,但当地马铃薯产量一直存在低产问题,普通农户每亩产量在2000斤左右,今天测产的成果亩产达四五吨(近1万市斤),如果成功推广,将极大提升全县产量,优化当地产业结构,增加农户收入。
打通科技转化渠道
大棚里、树桩上、石块上、花盆里,金钗石斛、铁皮石斛、束花石斛、鼓槌石斛……各种品种的石斛或枝叶繁茂或花开正艳。
这是贵州大学石斛研究院,位于贵州大学西校区,占地30多亩,设有种质资源保护区、示范种植区、成果展示区、产品研发区。
“石斛是生态产业、富民产业。”贵州大学副校长张大林介绍,为助推全省石斛产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贵州大学批准成立石斛研究院。研究院成立以来,团队专家围绕石斛种质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新品种选育、绿色生态种植、药材质量调控、产品开发利用等进行深入研究,致力于解决贵州省石斛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科学技术问题。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实现科技兴农。截至目前,贵州大学石斛研究院为贵州省赤水、锦屏、沿河、凤冈等20多个市区县提供了石斛育苗、栽培、加工等技术支持,并承担重要社会责任,2020年累计向贫困户捐赠25万丛优质石斛种苗,技术培训累计超过500人次,通过支持企业开发应用新技术,利益联结农户47户190余人。
“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技成果与产业体系的深度融合、有机衔接是其中关键环节、重中之重。”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处副处长汪学云介绍,该体系的建设离不开育种选种、虫害防控、种养技术、机械操作、加工运输、产业经营等重要部分组成,也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重要保障。
因此在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贵州将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机械化耕作作为发力点,把研究转化为产品,切切实实把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遵循农业科研规律、突出产业发展特点,探索出符合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发展的创新之路。
打通科技资源向产业经济流动的渠道,把更多人才、资金、设备用在研发、转化上,将更多源头活水引向农业产业,助力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
推广成熟示范模式
如今,在贵州,一项项新技术试验影响产业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重大关键共性问题得到发现和解决:
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率先在贵州提出并开展蔬菜“321模式”,实现了项目区亩产值提高3万元、2万元、1万元,在17个县辐射推广21万多亩,带动贫困户21861人增收,成为全省产业扶贫的主要推广模式之一。
贵州精品水果体系研究总结的“四省、两高、两早”的矮砧密植技术模式集成示范、熟化推广,2013年开始在威宁县推广苹果新技术35万余亩,新增经济效益1.4亿元以上。
贵州省生猪产业发展面临能繁母猪产能提升、疫病防控、地方猪产业化和品牌化打造、饲料资源高效利用与养殖饲料成本降低、技术人才支撑五大技术难题,水稻团队集成了“杂交水稻金优T16高产制种技术规范”“杂交水稻中优T16高产制种技术规范”
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完成《香菇栽培技术规程》《冬荪林下栽培技术规程》等11个省级地方标准的评审……
2018年至2020年,贵州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聚焦脱贫攻坚主战场,全省已建成16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累计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试验示范(项)1190项,共配套、建立示范推广基地(场)1026个。
2020年12月17日,来自省蔬菜、中药材、肉牛、马铃薯、水稻、油菜、生猪、茶叶、特色杂粮、精品水果、特色水产、辣椒、食用菌等产业技术体系相关负责人在会议上分别汇报了各自体系在收集良种资源、培育新品种、建设试验示范点、解决产业共性技术难题、培训农民农技人员、开展对口定点服务县技术服务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
贵州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正是着眼于构建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的有效衔接机制,有效防止产业与科技“两张皮”,形成一系列符合贵州省情标准化、规范化,可推广、可复制的技术成果和生产模式。
“每个产业技术体系原则上要完成每年400人以上的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提升任务,争取办1期精品班、样板班,年度完成培训农民要在2000人次以上的任务。”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满足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需求是今后体系工作的指挥棒,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振兴,两大体系合力打造试验示范基地,为广大农村培养带头人和技术能手,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