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广东数字农业试验:可溯源体系破解农产品上行困境,新农人驱动农产品数字品牌化

来源:本站 更新时间:2021-08-20

 

“一边是城里的农产品价格上涨、脱销,另一边却是农户地里的产品滞销;一边是行业里很多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另一边却是生鲜电商业绩高速增长。”广州一家农业科技企业负责人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农业呈现多种两极化现象,农业数字化已迎来关键期。

今年8月初正式公布的《广东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中,“农业数字化”成为产业数字化三大专章之一,提出要推动发展智慧农业,促进乡村振兴。同时,要求推动信息通信技术在农田建设、农机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的应用,支持建设智慧农业云平台和农业大数据平台,探索智慧农业技术集成应用解决方案,提升农业生产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近日从粤港澳大湾区部分农业科技企业了解到,当前,从种植、流通到管理、销售全环节,面对农企需求,农业大数据服务商正在对广东优质产区进行数字化改造,促进产销流通、农民增收,通过打造安全溯源系统等方式,破解广东农产品上行困境,在科技兴农的同时,带动质量兴农、品牌兴农,以数字化支撑广东农业的全链条变革。

数字化破解农产品上行困境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注意到,目前,广东不少地区的特色经济农作物生产正加快数字化改造,如郁南无核黄皮、廉江荔枝、英德红茶、客家炒绿、梅县金柚等。

以郁南为例,每年7月末8月初,正是黄皮成熟的季节。在中国无核黄皮之乡郁南县的建城镇,无核黄皮已经成为当地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增收的特色支柱产业,该地也诞生了广东省第一个地方三农大数据服务平台。

根据郁南县政府提供的数据,自入选广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以来,该县无核黄皮树栽种面积达16.3万亩,今年投产面积12.2万亩,预计总产量6.38万吨,相关产业涵盖了种植、加工、销售、包装材料、交通运输、农村经纪、旅游等行业领域,产业产值约30亿元,品牌价值达44.6亿元,已带动农户1.35万户,户均增收1.25万元。

这一系列成果背后,有农业数字化的助力。从五年前开始,该县就从引入农业科技,对上万亩无核黄皮基地进行数字化改造,如在黄皮基地安装智能监测系统,对土壤湿度、光照、温度等农作物生长环境、气象数据实时监测。此外,还将记录同步至大数据平台储存,为农户反馈灾害预警、病虫害防治与精准施肥灌溉等信息,实现数字化种植管理,此后年平均化肥用量和生产成本有所减少,并实现产量提升,最后通过数字化渠道进行销售,实现自产自销。

今年,围绕打造大湾区“果盘子”,该县以“全民直播带货+镇村电商服务平台+线上消费”模式,为特色农产品开拓市场空间,年内计划向海外出口无核黄皮3200吨,销售额预计达8320万元。在720日,22吨无核黄皮经保鲜处理后,以空运方式送至北美市场。

在传统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由于产销之间信息不对称,大量利润由农户让渡给中间商。该县的农业数字化改造者、广州大气候集团负责人易丙洪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过去,农产品从生产端、产地一批、销地一批到各级分销商,最终到达消费者手里最少要经过4个环节,造成农企分润环节多、利润率低、损耗高、受市场波动影响大等问题,溢价空间巨大。”

农业无人机独角兽、广州极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龚槚钦同样注意到了该问题:“当前全球有40亿的人从事农业生产,有76亿农产品消费者。但是两者之间只有1万多家农产品中间贸易企业。两头几十亿与中间的1万多家对比起来,就可以发现这其实一个漏斗。两头很大,中间很小很细。大量的利润、信息都掌握在中间商手里。”

“经过数字化改造,政府建立起数字化产业分工链条,农户可以自产自销,去除中间商,并保证产地可靠性和安全性。市场销售数据直接指导农产品分拣包装入库,除了减少分拣环节降低损耗风险外,供应链数据监控、口感预测等手段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市场端消费体验。”易丙洪表示。

可视化溯源支撑消费者信任

数字化带来的可溯源体系则提升了消费端的感知需求。

目前,国内农产品很多都是无品牌、无质量、无标准的“三无产品”。农业数字化或可成为农产品信息透明、质量安全的保障之法。

从郁南的案例来看,在数字化改造下,以“可视化溯源”作为市场切入点和链接点,郁南无核黄皮从传统批发市场几块一斤的药材原材料,转变成优质产区几十块一斤的特产水果,卖到终端消费者手中。上市之际,农产品外包装贴上可溯源“二维码”,消费者据此了解农产品的生长全过程,实现“一物一码一块地”的跟踪。

近年来,农产品的溯源项目不在少数,以解决人工填报数据、数据更新不及时或造假问题。与此同时,拥有可溯源体系的产品,在抵达消费端时,用户为产品感知需求买单,产品实现了品牌溢价,也对原产地品牌形成一定保护。

早在20172月,中央发布一号文件,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同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在重点任务中提出构建农业供应链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和科学化水平,建立基于供应链的重要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机制。

以茶业为例,在这个规模上千亿的市场上,对外营销模式普遍都是“地区+品种”,如西湖龙井、云南普洱、信阳毛尖等,但是这些品牌不属于任何一家企业,生产源头管控缺位。

广州国际茶叶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介绍,国内茶叶生产管理粗放,监管和检测不到位,质量问题仍时有发生,“我们正在广东和其他茶叶主产区铺设茶叶溯源体系,让茶叶从原产地、加工、包装、定价、到单品电商供应有所认证。”

目前,市场上已有针对不同产品溯源项目,如国内中兴云链推出了针对大米、红酒的防伪溯源应用,众安科技推出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步步鸡项目,京东和各大品牌商搭建防伪追溯开放平台,以产品的流通环节作为链条上的认证点。在国外,储运公司起家的农业巨头嘉吉公司也利用相关技术为火鸡养殖溯源,不一而足。

不过,当前农产品从生产端走到消费端,一个真正的闭环性溯源是否能够形成?“每个人都说有溯源,市面上扫码出来就两三条数据,很多节点有缺失。”易丙洪指出,从全产业链的角度,真正要把溯源这套系统从一产、二产、三产都拉通,全行业还需继续努力,做到从种植、采收、加工到流通的全程信息数据智能化采集,真正实现透明化的全程可视溯源。

新农人与数字驱动下的广东农业

至少在十年以前,就有通信企业提出物联网等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场景,数字要素正在逐步渗入农田,但从理论到实践背后,农业科技创业者、“新农人”其实面临着不少挑战。

目前,在农业领域,国内已涌现一批农业无人机、农业物联网监控、农业大数据处理、农机导航、农作物管理软件、农资供应链服务、产品追溯等覆盖管理软件、智能硬件和解决方案的农业科技企业,早早“出圈”者有如极飞科技、大疆创新,广东还有大气候集团、新农人农业科技、健坤网络、中海达卫星导航、布瑞克农信科技等农业创业公司,此外网易等互联网企业也推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

易丙洪曾是知名植保无人机公司的联合创始人,2015年底选择在农业领域二次创业,据其回忆,在与广东一些县政府合作的过程中,“去地里安装设备的时候,有同事被不让安装联物网设备的农民放狗咬伤过,最早很多投资人问我,你觉得农村人会用APP吗?农民并不会主动采集数据,要让农民明白有什么好处,他才会主动。”

对于农户而言,数字化是否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是农业科技创业者正考虑的问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依旧存在于很多偏远地区,当地农民依赖传统农业生产积累的经验指导农作,随着科技投入加大,早期成本抬升,农业科技创业者需帮农企和农户打造品牌,提升短期收益,以此对冲科技投入对企业经营产生的压力和风险。

易丙洪认为,数字化改造过程中,在软件与硬件均不可缺的前提下,如果数字化产品既要拉电、拉网、高成本维护,还受到气候、地域、应用场景限制,数据却不能共享,农业成本逐年攀升,盈利逐年下降,农户、农场主将成为“受害者”,最终将与农业数字化的初衷背道而驰。基于此,农业数字化需要有真实、累积的数据为产业链赋能,切实帮助农民顺利卖出农产品。

截至目前,该农业科技公司已在全国落地超4100个农场落地标准化种植、数字化监管、全程可视化溯源等项目,其中广东基地1100多个,面积330万亩,产品种类320多个,累计生产数据逾24亿条。

“未来农业大数据需要全产业链共享数据,现在国内农业数据开放程度较低,行业仍属于跑马圈地的阶段,农业数据的产生和沉淀能力将成为未来农业企业竞争的关键。”易丙洪表示。

对于生产端农事规划而言,农业数据具备周期性、地域性、多变性、交叉性、分散性等特征,数据在转化为可用于决策的信息前,需要海量连接的实现。现在,通过掌握气象、土壤等具体情况,农场主、农专家、政府及相关监管人员可以在交互界面上观测农场的实时状况,整合数据以做出决策。

广东省农业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肖德琴认为,高校的研究团队往往掌握的数据量不够,而农业科技企业则不同,“如果说布了很多点,采集的数据足够多,信息足够多,用大数据深度挖掘的一些模型,可以发现更漂亮的结果,产生更有意义的预测方案。”无论是应用于提升商业价值、精准扶贫还是农业科研,规模化和地域化的农业数据采集与积累都具有长远意义。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