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上榜全国商品市场优化升级专项行动试点名单
记者从潍坊市商务局获悉,近日,商务部公示了全国商品市场优化升级专项行动试点评审结果,潍坊市名列其中,此次公示名单中,与上海市、厦门市、郑州市、武汉市、长沙市、广州市、无锡市、义乌市等20个城市共同参与国家商品市场优化升级专项行动计划。
为推进商品市场创新发展,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商务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商品市场优化升级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5)》,明确到2025年,培育一批商品经营特色突出、产业链供应链服务功能强大、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全国商品市场示范基地。潍坊市商务局抢抓机遇,联合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潍坊海关、市市场监管局、市贸促会等有关部门,积极开展申报工作,总结和突出潍坊农产品生产和流通方面的特色优势,最终从全国80余个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商品市场优化升级专项行动试点城市之一。
潍坊市成功入选的特色优势有哪些?记者就此采访了潍坊市商务局。
据悉,潍坊市农产品市场基础好覆盖广,国际市场开拓成效突出。形成了以寿光的蔬菜批发市场、安丘的姜蒜批发市场、昌邑的宏大生姜批发市场、昌乐的尧沟西瓜批发市场、青州的高柳蔬菜批发市场等8个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为核心,以寿光稻田蔬菜、寿光田马洋香瓜、诸城皂户辣椒等专业批发市场为支撑,以多处田头地边市场为基础的覆盖城乡的产地市场体系,寿光蔬菜批发市场是国家级农产品产地专业市场,诸城是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同时,全市有80多家龙头企业在俄罗斯、美国、委内瑞拉、乌克兰、德国、荷兰及中东、非洲等国家和地区设立各类销售公司、办事处、农场、加工企业等120多个。已形成粮食、蔬菜、畜禽、瓜果、花卉、苗木等优势产业集群,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和北方农产品流通交易中心。
同时,该市农产品产业布局结构优势明显,食品农产品知名度高。经过多年的引导扶持,全市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区域化格局,形成了寿光为中心的设施蔬菜生产区、安丘为中心的出口蔬菜生产加工区、昌乐为中心的西瓜生产区、青州花卉生产集散区、高密食用菌生产区、临朐为中心的大棚樱桃生产区、昌邑大姜生产区、峡山有机农业发展区、寒亭西瓜和潍县萝卜生产区等,其中,昌邑生姜、寿光蔬菜、昌乐西瓜成功申报入选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市形成了以粮食、瓜菜、畜禽为主的三大优势主导产业。瓜菜种植面积大、品种多、质量好、档次高、栽培模式多、供应周期长,面积达到350余万亩。畜禽生产形成了生猪、家禽、特种动物三大养殖产业,已形成千亿级产业链,畜产品产量、产值、出口创汇等均居全省全国前列。渔业生产稳定增长,水产品总产量60多万吨,渔业总产值达到53亿元。潍坊已成为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蔬菜生产和集散地、京津地区的“菜篮子”、出口日韩的农产品基地,带动70%的农户参与了产业化经营。通过大力推行标准化种植,集约化生产,现代化流通和规模化交易,农民合作社达20000多家,培育形成了2000亿级的特色食品产业链,并且创建了中国寿光蔬菜价格指数、中国昌邑生姜价格指数两个全国性的农产品指数,食品农产品知名度不断提升。
此外,区域公用农产品品牌众多,名优特新农产品规模大。全市区域公用农产品品牌众多,包括潍县萝卜、青州银瓜、寿光鸡等传统品牌,昌乐西瓜、临朐大棚樱桃等新培育品牌。昌邑大姜、安丘大姜、青州蜜桃等一批特产种植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是传统的名优特产。昌乐西瓜、昌邑大姜、青州银瓜、潍县萝卜被评为山东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全市共15个名特优新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产品目录。通过突出品牌建设,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全市种植面积在1万亩以上的特色农产品品牌有20个,面积较大的有安丘大姜20万亩、安丘大葱30万亩、昌乐西瓜16万亩、昌邑大姜15万亩、临朐大樱桃10万亩、柘山花生8万亩、胶河土豆4万亩、青州蜜桃5.2万亩等;像一些特色小品种面积也不断扩大,如桂河芹菜1.35万亩、寺头红香椿1.2万亩等。潍坊市还成功打造寿光菜博会、青州花博会、昌邑绿博会、昌乐西瓜节、寒亭萝卜节等全国或区域节会品牌。
潍坊市商品市场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是什么?
——“三个优化”
优化市场基础设施。完善仓储、分拣、加工、配送、冷链等物流设施设备,探索构建标准托盘、周转箱循环共用系统。推进电子交易结算系统、公共信息平台、大数据中心等数字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鼓励设施设备节能改造,推进绿色市场建设。
优化市场交易环境。鼓励商品市场完善信用记录、分级、激励约束等管理制度,探索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市场监管长效机制。指导商品市场持续优化交易服务,完善公平交易机制,畅通交易主体权益保护渠道。支持商品市场加强质量检测,提升产品质量安全。
优化市场运营管理。推进商品市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鼓励结合实际制定市场建设、管理、运营、服务等相关标准。完善商品质量监控、知识产权保护、公共卫生防疫、安全生产监管等制度。健全应急保障响应机制,增强市场调节能力,有效发挥保供骨干企业队伍作用。
——“四个提升”
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强化统计监测、指数发布等公共服务,完善交易结算、检验检测、仓储物流等基础服务,提升展览展示、营销推广、培训交流、信息数据等专业服务,拓展信贷保险、信用担保、仓单质押、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探索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服务体系。
提升产销衔接能力。鼓励农产品市场与生产基地、零售企业对接,发展订单农业,推进农商互联。鼓励工业消费品市场加强消费需求研判,通过以销定产和定制化模式,引导生产企业优化供给。鼓励生产资料市场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更高水平供需平衡。
提升品牌孵化能力。引导商品市场拓展品牌策划、设计包装、孵化运营、宣传推广等功能,加强品牌培育与运营。指导商品市场通过品牌创建活动,吸引国内外品牌企业入驻,提升商品品牌化、特色化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商品市场与生产企业合作,开发自有品牌商品。
提升平台整合能力。引导商品市场与特色产业集聚区、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对接合作,整合生产、销售、金融、物流等资源和需求,通过自建或共建等方式,打造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带动产业升级和效率提升。搭建开放平台与中小商户共享,探索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商户做大做强。
——“四个创新”
推动“跨界融合”创新。鼓励农产品市场加强业务流程优化,建立供求信息传导机制,引导按需生产,通过设立消费体验馆、新品发布中心、创意设计坊、电商直播基地等,推动跨界融合发展。
推动“纵横协同”创新。优化商品市场区域规划布局,支持产地型、集散型和销地型商品市场加强纵向联动。鼓励商品市场品牌输出,通过兼并收购、加盟合作、渠道下沉等方式,推进品牌化、连锁化运营。指导商品市场按照区域产业发展定位,巩固差异化经营优势,促进市场横向协作。
推动“数字转型”创新。引导商品市场应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传统交易场景数字化重构。鼓励商品市场依托行业大数据平台,衔接匹配上游供应与下游需求,打通产业链各环节,打造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型商品集散中心。
推动“双轮驱动”创新。指导商品市场加强主体培育、品牌建设和融合创新,深入推进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建设。支持有条件、有实力、有国际竞争力的商品市场“走出去”,探索与境外经贸合作区优势互补、联动发展。鼓励商品市场与跨境电商综试区协作,发展跨境电商。鼓励商品市场组织产销对接活动,按照“同线同标同质”要求,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都镇强 报道)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