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筑牢乡村振兴基石——吉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综述

来源:本站 更新时间:2021-08-13

 3375322748354346226.jpg

今年以来,通化市在“绿色转型、全面振兴”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美丽乡村建设成色不断彰显,青山绿水间,乡村振兴绘出新的图景。图为航拍通化县光华镇同心村。 (记者隋二龙摄)

确保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作为农业大省,吉林省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始终牢记扛稳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为中国饭碗多装吉林好粮。2020年我省粮食总产量达到760.6亿斤,连续8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人均占有量、商品率、调出量多年位居全国前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吉林贡献,为乡村振兴筑牢了基础。

巩固生产体系 为中国饭碗多装吉林好粮

近年来,吉林省落实落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着力稳定增加粮食播种面积,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抓好种子农业“芯片”,强化科技支撑,不断夯实粮食丰产丰收的基础。

——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增加。2021年下达计划播种面积8570万亩,比上年增加47.3万亩,超出国家任务20万亩。发布主推技术和主导品种,组织筹措备春耕资金物资,提前做好农机具和防灾减灾准备,2021年省里派出168个农业科技小分队、460名农业科技专家开展科技培训和现场指导服务,全力打好备春耕生产第一仗,为夺取全年粮食生产好收成奠定坚实基础。

——千方百计养好用好土地。强化制度支撑、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推广保护性耕作、抓好黑土地保护试点示范、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开展质量监测。坚持把保护黑土地作为落实“藏粮于地”的关键,推动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有效遏制黑土地质量下降趋势。

——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加强育种科技创新,加强种业企业培育,加强制种基地建设,加强种子市场监管。

——强化科技支撑能力。加大技术集成推广力度,加大全程农机化整省推进力度,加大防灾减灾措施落实力度。

发展经营体系 打好振兴基础

推动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探索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规范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提高粮食生产整体效率。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开展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行动,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

——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建立覆盖县乡的土地流转交易平台,推广生产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经营模式。建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名录库,推进11个县(市、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试点,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机装备建设,培育全程机械化经营主体662个,基本实现“一乡一主体”,示范带动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加快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和综合平台建设试点,推动公益性、盈利性服务组织融合互促,提升粮食生产组织化、集约化、社会化水平。推动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建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开展技术托管、农机租赁、飞防作业、仓储销售、信贷融资等全程社会化服务。全省1.8万个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小农户的服务约占服务总量的76%

升级产业体系,扭住振兴牛鼻子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前提。我省充分发挥粮食资源优势,着力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文章,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持续增收致富。

——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加工业。重点打造玉米水稻、杂粮杂豆、肉牛肉羊等十大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集群全链条发展。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把农产品加工企业缴纳增值税省级分享增量部分奖补给县(市),主要粮食作物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切实把产业链主体留在乡村、把价值链收益留给农民。突出抓好“秸秆变肉”工程,2020年全省饲料化利用秸秆750万吨,占秸秆总量18.8%

——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建设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4个,玉米高产、优质品种面积推广近5000万亩,占比81%,水稻优质品种基本实现全覆盖。有效使用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标志1382个,比“十二五”末期增长184%。主要粮食作物农残和重金属检测合格率达到100%。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开展有机肥替代试点,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统防统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化肥农药利用率保持在40%以上。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开展标准化示范推广项目建设,支持“标准化+”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各类经营主体发展标准化生产,建设省级安全优质绿色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0个。

——精心打造“吉字号”农产品品牌。建立农产品品牌联席会议制度,着力打造吉林玉米、吉林大米、吉林杂粮杂豆区域公用品牌,擦亮“黄金、白金、彩金”三张吉粮名片。创建粮食公共区域品牌25个,“吉林大米”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水稻市场平均收购价始终高于国家最低保护价,每年带动农民增收10亿元以上。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突出农产品生产、标准、物流、网络销售“四大体系”建设,带动农产品出村进城便捷、顺畅、高效,及时将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录入吉林省农业品牌名录。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粮食大省吉林,正奋进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体现新担当、实现新突破、展现新作为。(记者 孙翠翠)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