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一颗枣6元钱,大荔为什么能?

来源:本站 更新时间:2021-06-09

 untitled.png

526日,顾客在咨询冬枣价格。本报记者 穆骋摄

526日,在渭南市大荔县,满载着冬枣的物流车队一路疾驰,将“甜蜜果”送往全国各地。

实际上,早在4月底就有客商慕名而来,在大荔的田间地头收购“早熟”的冬枣。“这么早熟的冬枣在全国是独一份,一斤能卖到200元左右,平均下来一颗就是6元。”范家镇雷北村村民老张喜不自禁,“我们的冬枣不仅成熟得早,而且品质好,深受南方顾客的喜爱,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客商把枣全部收走。”

一颗枣卖到6元钱,走出了农产品精品化发展的路子。大荔是如何做到的?

对技术突破的孜孜追求

大荔县东滨黄河,南临渭河,地处关中广阔的冲积平原上,昼夜温差大。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为冬枣成长提供了沃土,早在两千多年前,大荔就有了枣的栽植历史。

冬枣之名,则来自其成熟时节在冬季。如今,得益于农业专家和大荔枣农在技术上的孜孜追求,冬枣已然变成了“夏枣”。

“冬枣管理需要过硬的技术,对资金、人员素质有一定的要求。”大荔县红枣研究院院长周爱英介绍。为了使冬枣提前上市,就必须使其成熟期提前,枣树需提早发芽、开花。但花期很容易遇到低温寡照情况,直接影响开花坐果。

面对种植中出现的问题,大荔县政府积极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院校深度合作,聘请多名专家学者,组建了多支专家团队,共同破解发展中的问题。

“针对低温寡照的问题,我们开展了多次研究,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案。”周爱英说,“我们采用补光灯,采取地膜覆盖,施用有机菌肥等多种措施提高地温,达到土壤温度与棚内室温协调统一的效果。”

不仅如此,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大荔县在设施冬枣棚体提升、光温调控、绿色防控、土壤健康等环节都赋予了更多的科技元素。冬枣设施棚体由最初的防雨棚发展到现在的日光温室、钢架棉被棚等系列新型棚体,在全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荔冬枣设施栽培模式。

“我们还参与制定了冬枣的国家标准,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开展全产业链数据监测、分析和应用,基本实现农业智能监控、标准化种植管理和农产品溯源分析。”大荔县委书记刘莉说,“正是得益于这些科技支撑,我们的‘冬枣’变‘夏枣’,超长的货架期和错峰销售期,保证了冬枣市场价格坚挺、供不应求。”

目前,大荔县冬枣栽植面积已达42万亩,其中设施大棚40万亩,总产量50万吨,产值突破60亿元,占到全国市场份额三分之一以上。

用品质闯出品牌之路

526日下午,走进大荔新禧冬枣专业合作社,一台智能冬枣分拣设备立刻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这台投资180万元引进的分拣生产线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能够实现全程自动化和电脑光电智能分拣,一小时最多可以分拣4吨冬枣,解放了人力不说,还能促进冬枣品质的标准化升级。”该合作社理事长张全喜说,通过分拣线,每一颗冬枣会按照品相、大小、级别、重量等智能化测定,并按照分类通过不同的通道输送出来。到了销售旺季,通过分拣线分拣后,每天有5万多斤标准化的冬枣发往北京、上海、杭州、深圳、成都等地。

2016年合作社成立以来,张全喜带动羌白镇东羌白村和附近多个村共365户社员走上了靠“甜蜜事业”奔小康的路。“我们会给周边枣农邀请专家、传授技术,帮助枣农拓宽销路,通过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防治、统一指导、统一采摘销售,实施标准化管理来做大做强冬枣产业,增加农户收入。”张全喜说。目前,合作社冬枣种植面积达8000余亩,并带动周边村民发展2万多亩。

张全喜的合作社和全国几家大型连锁超市签订了产地直销合同,同时还与国内几家大的线上运营商签订了供货合同。“新禧”品牌受到了越来越多客户的认可。

“新禧”品牌的打造是大荔冬枣品牌扬名全国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大荔冬枣的品牌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入选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100个农产品品牌”名单;连续6年跻身“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20强”,品牌价值48.68亿元。

良好的口碑,带来的是广阔的销售市场,大荔县成立冬枣相关企业及合作社300余家,1000个销售网点遍布全国各地,直营窗口遍布“北上广深”等40个大中城市,远销俄罗斯、加拿大等10余个海外市场。

始终如一的奋斗精神

昔日万亩盐碱地,如今冬枣致富田。经过20多年的艰难探索,大荔县安仁镇小坡村如今已是中国冬枣第一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亿元村”。

站在小坡村高处眺望,万亩大棚铺向天际,颇为壮观。谁能想到,这里20多年前还是一片荒凉的滩地,村民们穷得叮当响。

小坡村临近黄河,村里塬上的5000亩耕地处于洛河灌区末端,因渠道年久失修难保灌溉,农作物产量不高,塬下的黄河滩则是大片盐碱地,光长草不打粮。

勤劳质朴的大荔群众努力克服种种不利因素,对土地进行了综合性改良,用辛勤的汗水和满腔热情对待每一颗冬枣。

“我们当时想通过引水灌溉冲盐的方式,把盐碱地改造成庄稼田,同时种植相对耐盐碱的枣树。”小坡村党支部书记薛安全回忆。大荔县不缺水,但小坡村缺引水的灌溉渠。最开始,村民们从3公里外拉水,一桶水浇灌一株苗。经过多年的改造和试验,荒滩盐碱地上的枣树成活了。随着村里引洛下滩渠道工程建设完成,在洛河水的冲洗和浇灌下,大片荒滩盐碱地得到改良,种植的雪枣、梨枣等成活率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的指导下,村民们又把雪枣、梨枣等嫁接成收益更高的冬枣。为了防止收枣季节受最致命的阴雨影响,村里的干部群众摸索出了大棚防雨保温冬枣种植技术。

大荔枣农不怕吃苦,在大棚内接近40摄氏度的高温下没有丝毫懈怠,依旧用心劳作;大荔枣农更有创新精神,栽植冬枣时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就一点点摸索,不怕失败、敢于尝试。如今,荒滩地上不仅种活了冬枣,而且因土壤含沙量高、松软透气,结出的冬枣色泽喜人、脆甜爽口。

小坡村的发展史正是一部大荔枣农的奋斗史。正是大荔枣农的奋斗精神,让黄河岸边枣花飘香。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