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农产品如何借势“出圈”?
前不久,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文旅局副局长彭勃出镜推介于洪区大米的视频引发热议。笔者关注到,在这段2分钟的短视频爆火后,沈阳卖出30多万斤于洪区大米。近日,彭勃再次出现在镜头里,帮助农民推介本地的铁皮柿子,收获网友点赞。这引发笔者思考,当前优质农产品不断被发现,如何让更多优质农产品借势而为、“出圈”走红,已然成为互联网时代提出的新课题。
互联网为农产品市场带来新机遇,有了流量,就有销量,留住流量,就有市场。在有些地方,传统的农贸集市、连锁商超等仍是销售农产品的主要渠道,还有地方欠缺“讲故事”的能力,没有找到有效的宣传和推广手段,有些农产品虽然味美质优,却陷入“藏在深闺少人识”的窘境。让优质农产品“出圈”走红,就意味着打破地理限制,让舌尖美味与远方市场开始建立连接。建立这种连接固然不易,但一旦形成“破圈”之势,就能帮助农民扩大线上销路,实现与之相关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等全链条的提振升级。因此,对于优质农产品来说,走好“破圈”的第一步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还要做到“扩圈”、“稳圈”,真正实现“小产品”连接“大市场”。
首先,要提高宣传叙事能力,率先实现“破圈”,让农产品有势可借。其实彭勃并不是第一位为农产品代言的基层干部,也不是第一位走红的文旅局长。这种方式之所以能持续“圈粉”,既是因为打破了人们对地方官员的刻板印象,使消费者被传播主体的异质性所吸引,也在于他们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创新思路,打造出精品传播内容。就彭勃而言,她置身稻田之中,借助自身英语专业优势和东北方言的反差感,构思出“双语推介会”的传播方式,一声“赵叔”更是让屏幕前的消费者忍俊不禁,进而对其推介的大米产生兴趣。在此之前,多地文旅局长各显其能,有的身着红衣策马而行,有的化身江湖侠客游湖,还有的模仿网红变装……这些“花式”宣传成功让地方吃上“旅游饭”,间接带动农产品的销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地方“出圈”走红的样本。
其次,要主动将流量引导到本地农业上,精准实现农产品在市场知名度上的“扩圈”。“十一”期间,山西隰县的小西天景区爆火,当地志愿者抓住契机,在高速路口、景区周围拿出当地特产玉露香梨,免费供游客品尝解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提醒我们,地方制造热点往往取决于是否有创新思路,至于能否成功延续热度,考验的则是有没有把“流量”转化为“留量”的主动策划,是否将产品和服务恰到好处地送到游客心坎上。就此而言,把握好本地农产品的差异化、特色化品质十分重要,在此基础上持续推出高质量推介内容,在客流高峰地带举办宣传推介会等,总之抓住一切契机,以实打实的“扩圈”之举吸引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关注。近年来随着农文旅融合发展,文旅与农业“双剑合璧”渐成趋势,随之带来了更多农产品“被看到”的机遇。所以,各地在持续扩大旅游宣传的同时,也要善于借用更多样的形式、更多元的载体,将本地的风土人情、农特产品常态化推广,实现农文旅“叫好又叫座”的局面。农文旅融合并非一定是“先有旅、再有农”,越来越多的游客不再只是为了一处名胜古迹或是一座古村落启程旅游,还会因为一道美味小吃、一个土特产说走就走。
最后,热点来临时,地方农产品能否接得住这波流量,归根结底看的是农产品的品质,这不仅是其“出圈”的底气,“扩圈”的关键,更是持续“稳圈”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要从种植源头出发,下好农业产业的“慢”功夫。与一时间涌入的热度不同,地方培育一个优质农产品、培育一个特色产业往往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这个过程急不得。为此要持续加强农业投入,积极推进农业绿色标准化生产,培育更多味美、价优、质高的农产品,使其具备接得住流量的实力,有机会“叫响”市场、稳固消费者。另一方面,也要持续做好农业产业链的中端及末端工作,加强冷链物流等配套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对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的监管,同时也要帮助农民和有关经营主体积极对接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平台,扩大自身“出圈”的机会。
我们期待更多优质农产品借助互联网“被看到”,用好口碑换来好销量,持续走好“出圈”之路。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