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肉价持续低迷,牛业何以奋蹄?

来源:农民日报 记者:焦宏 赵炜 更新时间:2024-12-19

今年8月,第二十三届中国长春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现场,“吉牛中国牛”“极品梅花鹿”“吉优畜品”三个专业展馆前人头攒动、观者云集,“吉牛中国牛”品牌招商推介会同步举行,来自海内外73家客商参会、4万余人次线上“围观”,共21家企业与意向客户现场进行战略合作签约,达成意向交易额约8600万元。

展会是观察地方产业的窗口,从吉林省肉牛招商的火热程度,其发展势头可见一斑。面对近期我国牛肉市场价格下跌的客观形势,吉林省逆市跑出了肉牛产业发展“加速度”:2024年前三季度,吉林省肉牛饲养量达673.4万头、同比增长6.7%,屠宰量达36.4万头、同比增长117%,肉牛全产业链产值达1843.27亿元、同比增长8.96%

重压之下产业韧性凸显,既源自吉林省肉牛产业的深厚基础,更得益于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有力举措。

近年来,吉林省委、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创造更多经验”的殷切嘱托,先后出台《做大做强肉牛产业十条政策措施的通知》《实施“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的意见》《全省肉牛屠宰量倍增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将肉牛产业作为争当农业现代化排头兵的标志性工作来抓。同时,紧盯稳定基础产能、降低饲草成本、推动全链发展、强化金融支持、提振终端消费、加强技术指导等政策实施成效,为产业稳健发展构筑起有力保障支撑体系。

沧海横流显本色,最是风雨见真章。复杂严峻的行业形势下,吉林省肉牛产业逆市上扬,奏响了一曲强农富民的“吉牛牧歌”。

牵住产业增值“牛鼻子”

——吉林省立足粮食大省突出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发展壮大肉牛产业,吉林省基础深厚、优势突出。早在20世纪90年代,吉林省委、省政府就把优质肉牛工程摆上重要位置,提出“‘四个蹄子’要追赶‘四个轮子’”“再造一个一汽”,出台建设畜牧业大省的决定,省财政出资支持长春市从国外引进优质种牛,扶持了一批良种繁育场和肉牛屠宰加工企业。

进入新时代,立足早期奠定的养殖规模、种源建设、质量标准等基础,以及地处东北肉牛带核心区的气候冷凉、饲草丰富、生态优良等优势,吉林省再次将肉牛产业作为助推地区全面振兴的有力抓手和坚强支撑。

“肉牛产业上连种植业、下接加工业,附加值高、产业链长,是乡村产业中极具带动力的产业,也是吉林省最具优势、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对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更高层次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推吉林全面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吉林省副省长郭灵计表示,举全省之力推动肉牛产业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力争推动肉牛产业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转型升级,实现由畜牧业大省向畜牧业强省转变。

坚定的决心是对现实的深刻把握,更是对发展的不断校准。

粮食大省是吉林省的重要定位和特色优势,但客观来看,在从粮食大省迈向农业强省的路上,困扰仍然存在:如种粮比较效益低、增值转化能力弱,带动农民增收不足;又如随粮食一起产出的还有大量秸秆,随意抛弃、焚烧等现象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再如黑土地出现退化,如何保护成为全新课题。

直面痛点,吉林省从不缺乏转化思维。

有着“共和国长子”之称的一汽集团,是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也是几代国人对于长春市、对于吉林省的印象名片。作为吉林省特色优势产业之一的汽车制造业,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产业链整合能力极强,生产一辆整车需要上下游数万个零部件。而在农业领域,畜牧业同样具有类似特性。据测算,1头肉牛年消耗秸秆约3吨,年转化玉米2吨左右,年产牛粪4吨,可还田3亩,减少化肥施用100斤。

吉林省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丰富的玉米及秸秆产出为肉牛养殖提供了重要饲料来源。2020年,吉林省提出实施“秸秆变肉”工程,加快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此后,又在2021年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实施“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的意见》中提出,以种养结合、绿色发展为导向,加快构建秸秆粗饲料生产供应体系和粪污资源化利用体系,打通农牧循环通道——“秸秆变肉”,从更高层次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粪污无害化处理还田,替代化肥提高了地力。

实施“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是吉林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吉林省坚定践行大食物观的生动实践。根据年度工作计划,到今年底,吉林省饲料化利用秸秆预计达1880万吨、占秸秆总量的47%,肉牛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升,打造全国重要的肉牛种源供应基地、标准化养殖基地和精深加工基地,建设承载粮食及秸秆等副产物转化增值的肉牛大产业。

方向已定路径明,创新发展思路宽。吉林省的粮食优势、资源优势,转化聚合而成产业发展新优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吉林省肉牛饲养量达717.3万头,比2021年增长了23.5%;牛肉产量49.1万吨,比2021年增长了20.3%。按我国人均7.0千克的牛肉消费量测算,吉林省为全国百姓餐桌贡献了1/10的牛肉。

重压之下凸显“牛劲”

——在发展压力骤增的情况下,吉林省肉牛产业韧性不减,实现稳产求进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牛肉价格下跌,对肉牛产业与牛肉市场都产生了较大影响。面对养殖成本更低、存在竞争优势的进口牛肉冲击,国内养殖户持续亏损、行业不断淘汰母牛,对肉牛产业根基构成损害,可能引发全产业链衰退。

当养牛遇到问题,应该怎么办?牛产业链不同主体心中或许会有不同答案。

对于小户而言,基层兽医的一次“把脉问诊”,可以避免动物疫病带来财产损失;对于企业而言,金融机构的一次快速审批,能够帮助渡过市场波动的难关;对于产业而言,主管部门的一份政策文件,是稳信心、稳预期,促进肉牛产业健康发展的“定心丸”。

为缓解行业生产经营压力、稳定肉牛基础产能,农业农村部迅速行动,印发《关于稳定肉牛生产发展的通知》,并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金融监管总局等6部委,印发《关于促进肉牛奶牛生产稳定发展的通知》,帮助养殖场户渡过难关。吉林省结合实际情况,打出一套牛业纾困“组合拳”。

政策落实千头万绪,有没有集各类服务于一体的高效工具,使从业者免于多方求助、东奔西跑?在吉林省,一款名为“吉牛云”的数字化平台加速为肉牛产业赋能。截至10月末,该平台收集了518.5万头肉牛、35.2万户养殖户信息,打通肉牛产业各环节信息通道,实现全产业链数据深度融合。同时,结合1600多个“吉牛帮”服务站,构建起线上线下相结合,涵盖政策监管与补贴、技术培训、兽医和繁改、普惠金融、投入品和活牛交易的立体化服务体系。

走进辽源市东丰县那丹伯镇,沿街林立的兽医兽药店折射出肉牛产业在当地的支柱地位。该镇是东北非牧区最大的黄牛交易集散地,也是我国西门塔尔牛的主要养殖地之一,远及云贵川的客户都到此交易,年交易量达10万余头。

早上9点刚过,那丹伯牛市散市,养殖户李宏光踱步来到“吉牛帮”服务站。自家200头牛打着耳标,原本足不出户就可以实时掌握饲喂、疫病等信息。这次来服务站,他一是向工作人员当面请教几头患脐带炎的牛是否需要手术;二是当下牛价偏低,他来问问行情,打算抄底引进优质牤牛、出栏淘汰劣质牛。

“以前高品质种公牛三四万元一头,养殖户舍不得入手。现在好牛的价格都快变成肉价了,倒是个调整畜群结构的机会。”服务站工作人员张立波从事兽医和繁改服务20多年,面对近期牛价走低的行情,他尽可能为客户讲解得更细致些,“尽管在养殖一线服务吃了不少苦,但在行情好的时候为养殖户创造财富,行情不好的时候保全财富,还是感到很欣慰的。”

李宏光和张立波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在低谷期推动行业爬坡过坎,需要管理部门及时有力的举措支撑。

面对行业下行重压,吉林省聚焦突出矛盾、创新发展思路,巩固深化现有政策举措,统筹推进良种繁育、饲料兽药、疫病防控、规范养殖、市场交易、屠宰加工、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品牌营销、绿色生态、服务监管等全链条降本增效、稳产求进。抢抓产业调整窗口期,优化整合创新技术、创新政策和创新机制,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定不移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思维理念创新,破解当前肉牛产业稳产保供与效益收窄矛盾,稳定基础产能推动肉牛产业持续向好。针对肉牛价格低位运行,吉林省迅速转换思维理念,着眼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现实需求,坚持“工业化思维、项目化带动、园区化集群、品牌化经营、智能化监管”,实行养殖业扩量和加工业提质两手抓。依托34个肉牛产业大县,坚持保种源、建强乡(镇)、育场户相结合,新增基础母牛16万头,达到272万头;新增万头以上养殖大乡(镇)39个,达到221个;新增养殖场户2.2万个,达到35.2万个。

——坚持发展动力创新,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难点堵点,高位推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20233月,吉林省首款肉牛20K液相育种芯片“吉牛1号”问世,标志吉林省在肉牛育种芯片领域实现了自主知识产权零的突破。这款芯片整合了延边牛、延黄牛、中国草原红牛、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等十几个国内外优秀肉牛品种的基因信息,可以用于不同肉牛品种遗传特性解析、品种鉴定、资源保护、新品种开发等工作。目前,吉林省肉牛品种资源、良种化水平在全国领先,全省种公牛站6家、核心育种场6家,年产优质冻精1000万剂,居全国首位,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良种供应基地。

——坚持政策性金融创新,破解稳预期促发展与养殖主体发展积极性不高的矛盾,激发肉牛产业发展活力。坚持从良种切入,整合4775万元资金,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优质冻精免费发放全覆盖政策,加快全省肉牛繁殖改良进程,提高肉牛及其产品的品质,增加养殖效益,保护和调动养殖场户积极性。在持续落实肉牛引种补贴、贷款贴息政策的同时,优化整合2200万元资金,实施秸秆茎穗兼收、菌酶协同试点,有效降低养殖场户饲草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进一步盘活企业资产、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探索肉牛等畜禽活体和养殖圈舍作为抵质押融资物,集中推进“畜禽活体登记+农户自愿保险+银行跟进授信+政府或第三方监管”的业务模式,鼓励开展整村授信。以吉林省农信为例,截至11月末,全系统肉牛产业贷款余额89.7亿元,其中重点支持养殖20头以下农户5.5万户。

——坚持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和品牌营销创新,破解高质量发展与产业竞争力不强的矛盾,促进肉牛产业提质增效。为调动屠宰企业积极性,明确对年度新增屠宰量1000头、1万头、3万头、5万头以上的企业,分四档给予每头200元、300元、400元、500元的奖励。致力打造名优品牌,围绕“吉牛中国牛”核心主题,开展“青山游牧绿水滋养-品味吉牛中国牛-堪称牛上牛”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宣传。立足拓展市场销售渠道,吉林省与安徽、浙江、黑龙江、内蒙古等省区多次就肉牛产业发展进行对接,制发肉牛产业发展宣传片、招商手册和产品名录。组织6家企业参加上海西雅国际食品展览会、“皖美农品”等专题推介。深化与京东、淘宝等11家电商平台合作,会同南方航空开启空运通道,吉林省鲜食牛肉从产区到销区实现朝发夕至。截至11月末,皓月、桦牛、犇福等10个头部企业产值达到136.33亿元,同比增长3.32%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破解高水平安全与小规模大群体经营的矛盾,构筑产业发展安全屏障。引导企业、合作社与养殖场户订立弹性育肥购销合同,形成担保贷款、托养分红、订单生产等多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关系。树牢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推进3个“变废为宝”,即利用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畜牧业,实现农作物秸秆变废为宝,秸秆饲料化利用率居“五化”利用之首;因地制宜推广就地就近堆沤发酵还田、集中收集转运处理、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等模式,实现畜禽粪污变废为宝,改善土壤有机质成分,保护黑土地,提升粮食产出能力;对病死病害畜禽无害化处理产物进行资源化利用,生产高端功能型肥料、肉骨粉和动物油脂,实现变废为宝,提升产业附加值。依托13家涉牧高校和科研院所,发挥7350名技术推广员、2900名繁改员、9068名防疫员和1567名大学生村兽医的作用,组建动物防疫专家服务团,开展百家重点牛企监测服务,发放肉牛防疫公示卡31.82万张,全省免疫无口蹄疫区安全稳定运行84个月。强化投入品和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实现从养殖前端到产品终端“一牛一码”全程可追溯。

在我国牛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的关键时期,吉林省肉牛产业多项数据逆市增长,显示出极强的产业韧性。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肉牛产业促进处负责人徐一鸣介绍,聚焦稳预期促发展和提高养殖主体积极性,今年以来,吉林省、市、县三级畜牧部门巡回宣讲免费冻精、秸秆茎穗兼收、菌酶协同及屠宰增量补助政策,畅通政策直达通道,推动16项政策3.37亿元资金直达企业、科研单位和养殖场户,给行业主体吃下“定心丸”,提振了产业发展信心。

“三个转变”增添“牛气”

——由单一养殖向种养一体农牧双循环转变,由传统分链经营向现代全产业链并进转变,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在吉林省18.74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分布着国内优势明显的三大优良肉牛种群:东部山地有与日本和牛、韩国韩牛媲美的延边牛和延黄牛群体,西部有典型的乳肉兼用型草原红牛群体,中部平原有全国规模最大、改良效果最好的西门塔尔牛种群体。此外,还有长白山黑牛、沃金黑牛、桦牛等地方特色牛种。

立足“牛优势”、做足“牛文章”,吉林省发展肉牛产业,并非一哄而上,而是遵循省情农情和畜牧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路径方案。仅在长春市一地,记者就见到了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

在农安县,长春城开农投集团投资40多亿元,建设国内设计存栏量最大的绿色循环畜牧产业示范园区、设计年可屠宰肉牛20万头的农牧加工示范园区,包括繁育示范区、标准化养殖区及屠宰加工、精饲料加工、有机肥加工等“六区四场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打造集“饲料生产、良种繁育、肉牛养殖、粪污处理”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自园区建设以来,开展“放母收犊”模式,向农户发放基础母牛,通过融资贷款为农户提供养殖本金,母牛生产后高于市场价回收小牛,建立起联农带户肉牛养殖联合体。目前,园区肉牛存栏2万余头,“城开吉牛”品牌产品畅销全国。

在经开区,中农吉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坚持互联网思维和轻资产运营,通过整合各地闲置养殖场资源,吸纳农户集中驻场育肥,配套数字化管理、屠宰加工、品牌营销等设施体系,打造“吉小牧”“莘西美”销售品牌,依托自身电商渠道及线下门店、流动餐车等消费场景,有效解决牛肉销售问题。搭建数字化智慧牧业养殖管理系统,记录并监控肉牛从入栏到出栏全生命周期成长信息,可定时定牛完成预算管理、单体盈利分析等业务,已做到全口径造肉成本19.5/公斤、出肉率43%,领先国内平均水平。

在九台区,龙嘉街道大城子村荣国养殖专业合作社与社员农户签订肉牛代销收购合同,实行收购、养殖技术、饲料供应、防疫、销售“五统一”生产模式,提高养殖户组织化程度,高峰时养殖规模达600头,带动约200人增收。面对行情下行,合作社采取种养循环模式,玉米秸秆自用、饲料自搅拌,粪污无害化处理后还田,有效降低了养殖成本,缓解市场波动风险。

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从大企业到小主体,再到新近入场的养牛“新势力”,尽管发展模式各异却有着共性的目标追求,即全产业链条的高效协同和深度融合。

产业链前端,基于产业体系的肉牛新品种培育、高效快繁、无抗养殖、重要传染病防控等技术集成推广,保证了吉林省牛肉品质。吉林农业大学副校长、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吕文发介绍,吉林省整合全省优势科研平台和产业人才,探索东部山区、中部农区、西部牧区肉牛产业发展模式并示范推广,构建全产业链条技术攻关和专家服务体系,有效推动群体改良和地方品种保护利用,为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吉林省无抗养殖技术协会利用省级专项资金支持“无抗试点”示范工作,围绕政策解读、技术培训等强化指导服务,近年来,建设年产万头肉牛无抗养殖基地15家。

产业链后端,提升屠宰加工能力、拓宽市场营销渠道等一系列举措,对肉牛养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形成拉动。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畜产品加工管理处负责人杨敏介绍,为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吉林省印发肉牛屠宰量倍增工作实施方案,支持屠宰加工企业融资贷款、增产扩量、宣传推广,促进肉牛产业从牧场到餐桌全链条升级。吉科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拱e拱”“鼎e鼎”等数字化畜产品质量安全平台系统,助力实现“一牛一码”身份监管和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无纸化应用,构筑肉牛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全流程监管闭环。

截至11月末,吉林省共培育肉牛百亿级企业1家、亿级企业2家,研发生产熟食、预制菜等4大品类730个产品。全省外调牛肉及产品3.89万吨,同比增长157.4%,实现从调牛到调肉的转变,将更多增值效益留在省内,肉牛全产业链提质升级初见成效。

“肉牛产业主要涉及一产,但它的效益更多体现在延伸出来的二产、三产上。吉林省聚焦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任务,以三产深度融合为引擎,持续提升产业竞争力,切实把肉牛产业打造成富民强省的优势产业。”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柴冠表示,坚持跳出畜牧业发展畜牧业,吉林省从三产切入,做大做强品牌和市场营销,激活二产屠宰加工业扩量提质,带动一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肉牛产业实现由单一养殖业向种养一体农牧双循环转变、由传统的分链经营向现代的全产业链并进转变、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值得借鉴的“牛经验”

——打造现代农业标志性工程、平稳过渡市场周期性波动,吉林省肉牛产业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近年来,吉林省提出打造十大农业产业集群,将肉牛产业作为推动产业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塑造竞争优势的现代农业标志性工程来抓并初战告捷,又在周期性低迷的市场形势下实现多项产业指标逆市上扬、发展势头企稳向好,其对于农业其他细分产业推进现代化发展颇具参考借鉴意义。

深挖特色是产业良好发展的前提。白山黑土大粮仓,是吉林省的最大特色。立足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这一优势,吉林省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畜牧业,同时,因地制宜推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和病死病害畜禽无害化处理产物资源化开发,既发展了附加值高的产业,又保护了黑土地、提升了粮食产出能力。思路一转天地宽,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病害畜禽三大“变废为宝”,使曾经的“包袱”变成新的增长点。

从高位推动到逐项落实落细。“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但落在具体工作中如何体现?从吉林省发展肉牛产业实践来看,“重”在投入、“重”在落实。近年来,吉林省不仅真金白银投入肉牛产业,更构建起上下贯通的一体化工作推进机制,从产业政策“牛十条”,到组织机构“牛处室”“牛中心”,再到延边州7位驻村第一书记亲自下场推介牛肉,无不体现着地方政府对特色优势产业的重视。

要素保障主动平抑市场波动。农业生产具有鲜明周期性,肉牛养殖投资大、周期长、资金回流慢,使对市场价格反应滞后的养殖主体天然面临较大风险。吉林省肉牛养殖规模20头以下的小主体占比约90%,在此轮市场下行周期中未动摇产业根基,关键在于吉林省统筹“小规模、大群体、多层次”的经营格局,充分调动良种、良技、资金、信息等要素精准扶持各类经营主体,以“有为”之手推动“化危为机”,构筑起产业发展安全屏障。

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吉林省具有以“工业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的“基因”。针对农产品附加值偏低的客观现实,吉林省养牛不仅发力宰出来、卖出去,更着重深加工、打品牌、搞服务、巧营销,肉牛产业加速集群集聚,带动养殖户有活干、有钱赚,形成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

“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花牛肉香。”自古以来,“牛羊满圈、人畜兴旺”便有美好生活的寓意。从启动实施“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算起,吹响产业发展“冲锋号”4年多来,吉林省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2024年前三季度,主要畜禽出栏量全部实现正增长,其中牛肉产量同比增长7.6%,高于全国3个百分点;养殖业产值居农林牧渔业之首,一季度占95%以上,二季度占84%以上,三季度占66%以上,全年占45%以上,成为全省农业加快增长的主要支撑因素;预计到年底,全省肉牛屠宰量达52万头,由2023年全国第11位跃升至全国第5位,屠宰率赶超全国平均水平。

吉林省坚定不移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源自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科学指引,源自历届吉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吉林省畜牧业系统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不动摇,把肉牛产业打造成了希望产业、幸福产业和朝阳产业。

巍巍长白山,浩浩松江水,一个在白山松水间向更高层次迈进的肉牛产业新高地正在崛起。

“吉牛中国牛”,堪称牛上牛!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