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浙”字号土特产实力圈粉

来源:浙农宣 记者:李 军 更新时间:2024-10-17

临安山核桃、江山猕猴桃、仙居杨梅……说起土特产,我省各地都有“拿得出手”的好货。这些土特产品类丰富、遍及山海、覆盖四季,通过出村、进城、越洋,频频出圈爆单,收获了大量忠实粉丝。有关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浙江土特产的全网热度高居全国所有省份的第四位,在各大电商平台呈现出销量高、好评率高等特征。

其实,做活做好土特产文章,浙江一直“蛮拼的”。自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要推动乡村“土、特、产”先行发展以来,全省探索实施“土、特、产、富”改革,相继召开绿茶、杨梅、地方猪等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深度挖掘“土”的资源,着力放大“特”的优势,推动形成“产”的链条,持续提升“富”的成色,因地制宜推动产品增值、产业提质,不但让“浙”字号土特产名声更响,也让更多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一方水土 自有一方“土味”

“丰收啦!大家一起庆丰收!”最近,浙江很多人的朋友圈被火热的丰收场景刷屏。

看演出、听歌曲、买特产……922日,时值秋分,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浙江主场活动在杭州市临平区举行。在活动现场的“浙里好味道·乡村‘土特产’”主题市集上,30个市集摊位精选各地土特产进行展示展销,让买者挑花了眼,卖家笑开了花。

“临安的水稻田含有丰富的有机质,种出来的小香薯口感又糯又甜,还有一股韧性。”市集现场,主播拿着临安小香薯,在直播间里向大家热情地推介,获得了网友的在线好评。

小香薯是临安很有名气的土特产。近年来,当地立足资源禀赋,念好“土”字诀,留住“乡愁味”,因地制宜做好小香薯这一土特产文章。“今年以来,我区制定了小香薯产业三年行动方案和产业化建设项目实施管理细则,从标准化育苗种植基地建设、规模种植、品牌创建、电商销售等各环节进行政策引导。”临安区农林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应学兵表示,该区目前已建成50亩以上集中连片的小香薯标准化生产基地3000亩。

土特产是一个地方农业优势资源禀赋的集中体现。其“根”,正是源于一方水土。浙江农耕文化积淀深厚,土特产品类众多,且“土味”鲜明,发展优势明显。

有什么样的水土,就播撒什么样的种子;有什么样的资源,就发展什么样的产业。近年来,全省各地立足本土,拓宽视野,用足用好优势乡土资源,找准适合本地发展的优势产业,培育了缙云烧饼、余姚榨菜、江山蜂蜜等一大批“土生土长”的名优农产品。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截至目前,全省已发布省级名优土特产300个。

为了让这些“土味”浓郁的农产品获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可,近年来我省始终坚持生态为本理念,扎实推进种养模式创新、“肥药两制”改革、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工作,全面擦亮土特产的生态底色。目前,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监管、执法、检测、追溯“五大体系”已基本建立,有力地守护了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高手过招 创新特色“打法”

当前,放眼全国,土特产的竞争可谓是高手过招,分外激烈。“浙”字号土特产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把握好市场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创新“打法”、形成特色,做到人有我优、人优我精。

近年来,我省各地纷纷“摩拳擦掌”,立足差异化定位,深挖土特产市场化潜力,组团打响“浙农优品”品牌,积极推动电商“下乡”、土特产“上线”,全力提高产品外在品相、内在品质,打出了一套做大做强土特产的组合拳。

众所周知,糯米山药是文成县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其口感细腻、软糯适口、滋味清甜,是一种粮、菜、药兼用的高效经济作物。近年来,文成县大力实施糯米山药产业“百千万亿”工程,即百个村、千人种、万亩田、亿元收入,推动糯米山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该县糯米山药种植面积超6000亩,总产值超1亿元。

眼下,文成县借助糯米山药入选今年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的契机,从种植、采收、分级、销售等全链条梳理标准化流程,制定核心规范,强化品牌营运,提升品牌辨识度,全力助力糯米山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品牌是土特产高质量发展的灵魂。这些年,我省加速构建名优土特产品牌矩阵,讲好品牌故事、打造品牌爆点,有力带动地方土特产抱团成势、勇闯新路。


1729049575960.png 

2024浙江·仙居杨梅推介会上展示展销的“神仙大农”农产品。

近三年来,仙居县聚焦“帮农民卖东西、让好产品卖出好价格”的初心使命,倾力打造“神仙大农”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并引进了品牌运营团队,主抓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文创赋能等工作,有力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目前,“神仙大农”已涵盖九大类、300款仙居优质农产品,辐射该县80%农户。

地处钱江源头的开化县,则以开化龙顶茶、山茶油、清水鱼、中蜂、中药材等主导产业为核心,逐步构建起“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加盟”的“钱江源”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格局,实现名利双收。“去年,‘钱江源’品牌产品销售额突破3亿元。”开化县农业农村局农产品开发中心主任王靖说。

延链强链 产业更加“有料”

杨梅,是兰溪市最负盛名的土特产。近年来,兰溪市持续迭代发展杨梅栽培设施技术,成效显著。目前,该市大棚杨梅面积4500多亩,规模和水平全国领先。在此基础上,当地积极与省农科院开展联合攻关,研发出杨梅浸泡酒、果酒、蒸馏酒、啤酒等系列新品,实现杨梅“产一季、卖全年”。

“近年来,我们除了开展杨梅采摘游外,还深耕杨梅加工产业,围绕酒类、饮料类和休闲类三大系列,不断引进先进生产线,推出了像杨梅酒、杨梅汁等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不断延长产业链,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有力提升了杨梅的附加值。”兰溪奉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陶奉源说,公司销售额目前有八成源自杨梅深加工。

“奉源食品”的发展经历不是个例。当前,土特产的内涵,已从有形的农产品拓展到乡村山水、文化、乡愁等资源。从长远来看,土特产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科技赋能,潜下心在农文旅融合上多“加料”,推动土特产全产业链不断提质升级。

近年来,我省紧紧夯实“一盘菜、一颗果、一片叶、一根草、一块肉、一尾鱼”等特色产业本底,强化内外协作,持续健全产业化体系,在科技赋能土特产高质量发展、推动土特产全链条融合升级等方面作了许多有益尝试,让土特产进一步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急先锋、轻骑兵。

遂昌长粽又称“长情粽”,是遂昌县独有的民俗产品,也是“浙江十大农家特色小吃”之一。近年来,当地以培育长粽特色产业为重点,打造集原料采购、产品生产、策划包装、市场销售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并积极培育长粽生产文化村,为游客提供箬叶采摘、长粽包制等系列体验活动,有效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去年,遂昌长粽全产业链产值达2.2亿元,带动4600余名群众人均增收1.8万元。

延长产业链,撬动共富链。目前,我省已梳理形成10条省级、46条市级、106条县级土特产全产业链条,单条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土特产全产业链上半年总产值超2000亿元。“我们将继续深化‘土、特、产、富’改革,推进乡村土特产‘百链千亿’行动,助推更多浙产土特产强势‘出圈’,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浙江先行夯实更稳固的产业基础。”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胸怀雄心,期待“浙”字号土特产持续“扩容”、愈加闪耀,带动更多农民群众走上共富路。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