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公用品牌探索之旅(40)▏「产业农合联」为运营“破题”
导语
正如所有新生事物一样,区域公用品牌发展之路蜿蜒曲折。从理论空白的填补,到落地团队的组建,从不被认可,到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之中,探索者的笃定前行,终为中国农业、乡村的品牌化发展引出一条宽阔大道。
本书集结了蒋文龙会长20多年来的见闻和思考,其中不乏极具参考意义的经验总结,透过他平实而洞见的文字,我们将一窥区域公用品牌的过去、现在,以及可以期待的将来。
“但现实发展决定了:对区域公用品牌的运营,我们绝不能坐视不管。既然我们是始作俑者,那么,我们就有责任提供全程的解决方案。”
「产业农合联」为运营“破题”
面对日渐高涨的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热忱,品牌的落地运营始终是社会各界的一块“心病”。对我们团队而言,甚至是这种热情越是高涨,越是让我们惶恐。因为毕竟,谁也不愿意让品牌束之高阁,成为一种象征性的“摆设”。
此间,尽管各地政府一直在进行艰苦卓绝的探索,也或多或少取得经验与进展,实属可喜可贺,但真正在组织体系上有所突破,有所保障,能够解决根本性问题,并形成模式,可做大面积推广的,掰起手指算算,却仍然没有。
组建国企专事运营的,对地方政府而言,确实显得沉重:历史已经证明,国企进入市场化运营并无优势,何况是面对微利的农业领域?但另一方面,离开了政府背书,完全交给市场运营,恐怕也是胜算不大。当然,在“国进民退”的大背景下,混合所有制也是令人忧心忡忡,搞得不好,“国有资产流失”的帽子随时可能戴到你头上。
此时,浙江农合联的发展,为区域公用品牌运营打开了一条通道,让人在迷茫中看到曙光。
农合联是供销社主导的社团组织,其直接动因是为农户提供生产、营销、信用“三位一体”的系统化服务。农合联又分两类,一类是综合性农合联,以地域为单元组建而成,为广大会员提供通用性服务。第二类是产业农合联,以产业为纽带联结而成,为广大会员提供专业性服务。
但农合联的发展却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很快,市场上出现了“产业农合联”。将农合联所具有的土地流转、农资供应、电商物流、信贷担保等通用性服务,和“产业农合联”所需要的专业性服务进行对接延伸,让两者都获得了新的生命。
与“区域农合联”和“产业农合联”这一经纬相交的组织体系相一致,“多品类品牌”和“单品类品牌”这一纵横相接的品牌生态体系因运而生。两类品牌取长补短、相互赋能,纵马奔向市场。
其中“区域农合联”打造“多品类品牌”,更多地关注区域整体形象,更加重视挖掘区域文脉,而“产业农合联”打造“单品类品牌”,更多地关注产业定位,挖掘产业文化。
与“区域农合联”打造“多品类品牌”,“产业农合联”打造“单品类品牌”相衔接。经纬相交的主体与纵横相接品牌形态形成了比较科学的品牌生态体系。
随着前者举全市之力,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将会给后者更多水涨船高的赋能;而后者在各种活动传播和产品营销过程中,也将给前者更加直接、有力的品牌支撑。一如“母品牌”与“子品牌”之间的互动。
纵观整个浙江,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丽水的“丽水山耕”、衢州的“三衢味”、温州的“瓯越鲜丰”、台州的“台九鲜”、余杭的“禹上田园”,还是金华的“金农好好”、嘉兴的“嘉田四季”、湖州的“两山”,几乎无一例外,都是政府部门出资打造,供销系统运营。供销系统“血统”纯正,本就是为服务三农而生,经过数十年历练,已具有较强的市场化运行能力,因此,组建公司专门运营区域公用品牌,也可谓“不忘初心”,是一种历史和机遇的重新安排。
当然,如果从严格意义讲,浙江的这一实践尚缺乏理论指导,其规律性的路径和方法也缺乏总结提升,但无论如何,这一体系化、组织化而非零敲碎打、个别实践的成果,值得我们寄予厚望:供销合作社是全国性的组织,具有完善的网络体系,既然浙江能够取得成功,又为什么不能在全国予以推广呢?
由此,我们进入了新的策划阶段。希望由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出面,到浙江举办现场会,就区域公用品牌运营的方法路径进行深入探讨。这不仅事关浙江现代农业发展,更决定了供销系统在“三位一体”探索中的政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