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公用品牌探索之旅(34)▏谁来运营?怎么运营?
导语
正如所有新生事物一样,区域公用品牌发展之路蜿蜒曲折。从理论空白的填补,到落地团队的组建,从不被认可,到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之中,探索者的笃定前行,终为中国农业、乡村的品牌化发展引出一条宽阔大道。
本书集结了蒋文龙会长20多年来的见闻和思考,其中不乏极具参考意义的经验总结,透过他平实而洞见的文字,我们将一窥区域公用品牌的过去、现在,以及可以期待的将来。
“但现实发展决定了:对区域公用品牌的运营,我们绝不能坐视不管。既然我们是始作俑者,那么,我们就有责任提供全程的解决方案。”
谁来运营?怎么运营?
区域公用品牌在中国大地上蔚然成风。省级的、市级的、县级的应有尽有,甚至还有乡镇和乡村一级的;单品类的、多品类的,也有全域融合型的。但大量的品牌规划执行得并不理想。有的广告狂轰滥炸,央视黄金时段、高铁命名、各类展览展示,却连个运营主体都没有;有的组建成立了运营主体,却不知该不该销售产品,怎么链接企业?有的甚至将规划锁在抽屉里,不知如何运营。
就这样,区域公用品牌的运营问题,十分尖锐地横亘在我们面前。
我们要不要关注、跟踪、研究、介入区域公用品牌的运营?对此,团队成员再次产生比较严重的分歧。有人认为,术业有专攻,我们的专业是品牌创意策划,品牌的落地运营,应该由地方政府着手解决。作为轻资产服务公司,我们不能将服务链条越延伸越长,最终淹没了自己的优势。
实事求是讲,这种观点并非全无道理,许多的公司就是这样,不知不觉之间,将自己拖进了泥潭。看上去业务面很广,什么都能做,但实际上竞争力却在下降。
但现实发展决定了:对区域公用品牌的运营,我们绝不能坐视不管。既然我们是始作俑者,那么,我们就有责任提供全程的解决方案。假如我们只知道商业的跟进,而不去研究、创新、破题,打通整个创建、运营的链路,那么,我们也就沦为了一个没有灵魂、没有追求的公司。
因此,在大家都忙着“割韭菜”时,我们踏上了更为艰巨的探索之路。
第一个 「运营」 专题论坛
2016 年“中国农业品牌百县大会”期间,由本人策划并主持的“区域公用品牌运营模式如何搭建”作为专题论坛,面向社会第一次举办。
论坛邀请了缙云烧饼、毕节珍好、英山云雾茶、安吉白茶、浦东 8424 西瓜五个品牌参与对话。这其中既有单品类品牌也有地方特色小吃品牌。在对话品牌的选择上,可以说也很费了一番心思,因为我们的视野中,真正运营得好的品牌可谓凤毛麟角,绝大多数品牌是外面知名度很高,但其实并没有主体运营,更谈不上有规律性的经验可共分享。
这里“缙云烧饼”曾是我的采访对象。这个短时间之内崛起,快速覆盖全国市场的品牌,尽管不是纯粹的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但其增收致富背后的逻辑,尤其是如何解决标准化工作、如何培训,如何加盟、如何管理,如何传播等等方面的探索,十分值得借鉴。
“毕节珍好”运营中的痛点,我十分了解。我曾与其运营商湛放敞聊一整天。作为一个民营公司,他在运营中的得失和盘桓,自是十分宝贵的前车之鉴;政府应该如何扶持品牌成长,是否一出生就可以推向市场,任其浮沉?同时又应该如何物色运营商,物色什么样的运营商才能担当大任?今后何去何从?
区域公用品牌究竟如何运营,一早就进入了我们的研究视野。
图为 2016年举办“首届中国农业品牌百县大会”期间,由作者本人组织的第一次专题论坛。
参加嘉宾有缙云烧饼、毕节珍好、安吉白茶(极白)、英山茶叶、浦东西瓜等品牌方。
湛放作为一家民营的广告公司,虽有品牌营销的能力,却并不在农业的“圈子”里,因此要号令、整合农业生产主体,可谓举步维艰。那么“英山云雾茶”由政府主导,协会发动,八家企业共同组建“大别茶坊”公司,承担区域公用品牌宣传、推介、市场营销的主体责任,这种市场化的运营模式又有何利弊,有否遇到问题和挑战?
“安吉白茶”由国资进入,联合民营企业共同组建“安茶集团”,以“极白”为产品品牌拓展市场的做法,已经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当地茶企反响强烈,感觉自己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挤压侵占。这次我特别邀请了“安茶集团”总经理吴剑前来分享、交流,谈谈他对这一运营模式的认识。
浦东 8424 西瓜则由浦东农协在运营,据说效果不错。那么农协如何规避运营主体缺失的难题?由农协运营这样一个产业品牌,又会遇到哪些问题和挑战?
总之,我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根据对嘉宾品牌的了解,筛选出以上对象,核理出核心问题,首次展开专题对话。不管是否抓住了话题重点、核心,也无论是否选准了对话嘉宾,更不提整场对话效果究竟如何,无论如何,有关品牌运营的话题,就这样进入社会大众的视野。
「闭门会」 闭不上门
但“百县大会”上有关“运营”的专题论坛,由于时间短、内容多、问题复杂,尽管揭开了问题的盖子,但却难以聚焦展开讨论。代表们觉得问题很重要,但却只是“点到为止”。人们希望有机会能做深入、持续的交流探讨。不受其他议题的影响,能心无旁骛、不受任何拘束,把问题展开,再一起寻找解决路径。
因此,我们觉得有必要再搭建一个更加细分的交流探讨平台,专门聚焦品牌“运营”。我将这个会命名为“闭门会”,意为小范围、定向邀请,不对外公开。
“闭门会”由浙大 CARD 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和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共同主办,芒种、燧人、华言、兆丰年等机构共同协办。地点就放在浙江丽水。可以就近参观考察“丽水山耕”品牌的运营。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我们将“闭门会”的消息发出后,得到地方政府的广泛关注,要求来参会的代表通过各种途径找到我们,要求挤进来旁听。以致“闭门会”的门根本“闭”不上。这也从侧面说明,落地运营的问题有多么牵动人心。
2019年6月3日至5日,烈日炎炎,原本计划 30 人的会议,变成了 50 多人。这里没有老师,只有先行者;这里更没有领导,有的只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实践者。大家全神贯注,一去平时会议时的官话、套话,而是直奔主题,相互切磋。最后由胡晓云老师进行总结。
图为在浙江丽水召开的第一届“闭门会”期间,
胡晓云老师在启发思路:这里没有老师,只有共同的探讨!
2020 年 10 月 30 日至 11 月 1 日,第二届“闭门会”在浙江衢州召开。我们安排了数字化方面的几个讲座,请浙江大学的袁康培老师、内蒙古大数据研究院的同仁前来交流。在我看来,落地运营的难题,很可能将通过数字化手段得以解决。
尽管团队在是否要介入运营的问题上一直有不同的声音,但无论如何,我们责无旁贷,必须负担起披荆斩棘的开拓之责。也许我们也没有经验,也许我们也内心彷徨,但我们愿意与大家一同前行。
根据我对浙江产业农合联的采访,产业内企业联合成立实体化公司,进行品牌的落地运营,这种组织化方式十分值得期待。但因为浙江的实验也刚刚开始,还没有特别成功的案例可供借鉴,因此只安排了丽水农合联执委会主任进行了书面交流。
随着对品牌运营的日渐重视,我越来越感觉到,其背后实际上是一个组织化问题。而组织化的背后,又涉及主体和制度等。
在传统认知里,土地、劳动、资本、人才是推动生产发展的生产要素,但在今天,品牌、数学技术、组织化等因素日浙突显,成为赋能产业发展的新的要素。这种无法回避的变化,向我们提出的挑战无疑是异常尖锐的。
“品牌化引领、数字化支撑、组织化创新。”这是我在采访余杭永安村发展时,归纳得出的结论。而这一结论恰好验证了黄祖辉教授担任浙大“卡特”院长时,组建品牌化、数字化、组织化三个研究中心的初衷。